1、历史背景
(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 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审、划、找、注、答
选择题题型大致有肯定型、否定型、排列型、组合型、材料型、比较型、表格型和漫画型等12种。(我的视频有合集,欢迎前往观看。免费!)
不管是哪种选择题题型,在答题都要做到这几点。
一是认真审,即认真读题目(不明白时要多读几遍,直至把意思搞懂为止);
二是边读题边用笔勾划出题目中的中心词(或题干);
三是找出答题的要求(或要求你回答什么);
四是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词语;
五是在作答时可用筛选法、比较法、排除法、否定法来选择作答。
温馨提醒:如果确实在30秒钟内没有合适的答案,选一个最有可能的答案,然后在题目前标注个问号(其他符号也行,主要是提醒自己后面来再思考)在答完题目后再返回作答。
读、找、判
判断题是给一段或多段材料,然后出5个题目让学生判断。
先把题目读懂。题目中问题如果(就是那句话)在材料中找得到(与材料中完全是相同),就是正确的);如果与材料说相反的,即说错了的就是错误的;如果材料中找不到,即,没有这句话,那就是没有。
弄懂解题题目要求后,就去一个一个读题,边读边划出中心词或题干,然后带着这句话去原材料中找(或比对),按上述说的方法去判断。
这个题目说简单又简单,只要读懂了就不难,一般学生在中考时都能拿4至5分(总分5分)。
合理利用答题时间
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先易后难
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这样可以确保两份试卷都能完成,不漏题。
答题规范
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每点一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
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必须要翻书证实,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