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刺骨,令人绝望,而走过这阵冬季才会明白春季的生机盎然。
考试前夕,我想我正是那个再旁人眼里愚昧无知的愚公,在克服那大山般的压力,当然我定是败给了那大山,想要放弃。
妈妈看到我这样,便想反正我也学不进去了,在家别闷坏了,于是带我去塔山散散心,我也抱着一丝希望,踏上了征途。
那天是雾天,那一层层面纱中不时还飘落下几滴雾水,我也不知是树上的还是正飘着小雨。妈妈带我往塔山的深处走走,走向了我从未走过的道路。但当时我并没有怀疑,只是低头一个劲的向前走去。这是听到了溪水流过的声音,可真是“如鸣佩环”。那里有一座吊桥,妈妈说雨下得稍大一些了,对岸有个凉亭,可以到那里稍歇息一下,我便跟着她的脚步走到了桥的面前。那桥看起来有些年数了,中间部分有两三块木板残缺,看着并不结实。一走上去那铁链吱吱作响,心里总会有一丝小颤。
“这桥不结实,我们换条路走吧。”我怨声地说道,只见妈妈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没有丝毫的紧张感,而我只好无奈地跟了上去。虽说桥不高,但下面有溪水,一层薄雾笼罩在上方,也有一种千丈深渊的感觉,我还有些胆小难免心里会有些悸怕。那时脑子里可真得在想“一失足成千古恨”。我用手一把抓住湿漉漉的铁链子,一步一步艰难的走了过去,马上跑到凉亭心里还是有些余悸,但是从这里看那些秀丽的山水在雾气的笼罩下显得格外美丽,一览这美景收获的喜悦难于言表。
有时这道路艰难艰辛,但是走过才会明白这道路的意义--让我收获更大的风景。学习也正如一条艰难艰辛的道路,只有走过这条路才会明白原来彼岸的风景如此美丽,过程是如此收益终身。
不管脚下的路是巍峨的“大山”还是曲折的“小路”,我都要坚定信念的走下去,因为只有走过才明白,这段路值得,春天已向我招手。
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题记
依旧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汉服时,动人心魄的惊艳。走过千年风雨的汉服,穿过历史的尘埃,带着古朴的气息,诉说着华夏的盛衰兴亡。
与汉服的遇见,是那样的自然。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那飘逸的羽纱只轻轻一拽,我便跌进了锦绣繁华的古老华夏。
那是外网上挂着的宣传汉服的视频。穿上了汉服,一个个便都成了诗画中走出的人。或浓妆恣情饮酒,张扬而热烈,或淡抹执卷而读,素雅而明秀。有佳人明眸善睐顾盼生姿,亦有才子广袖翩飞玉树临风。交领,右衽,束腰,一丝不苟。再在腰带上用绳线松松挽个结,压一块精雕细琢的玉佩,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真真是绝世无双。古老的汉服就这样走向世界,在偌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想想唐明皇的时代,大明宫里灯烛高悬,处处皆是皇家华贵与威仪。丝竹齐喧,有倾国之颜踏歌而入缓扭纤腰,一个盛世的繁荣便在翻转舞动的袖中流转。如此,便有了闻名天下的《霓裳羽衣舞》。我总想着,纵使贵妃天人之姿,若是没有了羽衣的增色,终归是少了几分灵动。汉服就这样,走过了盛唐。
忆及几年前,如果有人穿着汉服走街过巷,那必是引得一路的侧目议论,更有甚者,觉得那是韩服或者和服,皆是止不住的鄙夷。实在可悲!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裳,你却说我行为异常?我倍加珍惜的汉服,你却说它属于扶桑?思及现在,内心止不住的庆幸,且不说满街的汉元素,便是穿上汉服,路人也大多报以微笑和赞赏。失落的汉服,终于走出尘埃,散发出更加耀眼绚烂的光华。
去年的时候,曾经去安徽宏村旅游。粉墙黛瓦中有一位姑娘身穿汉服在拍照。微风拂过,轻轻撩起她月白的裙角,发髻上插着一根玉簪,坠着流苏,根根纠缠。树影斑驳,她倚着树,低眉浅笑,熙来攘往的人群无意识间为她留出一块空地。尘世浮华,手执折扇的她淡雅得如同裙角绣着的杏。后来,我也买了这样的两把扇子,竹骨纱面,隐藏着一折一折的流光,春来暑去,秋收冬藏,每每打开,便依稀嗅见淡淡的杏香,清幽而绵长。
正是因为走过才明白,汉服不仅仅是衣服,它因先人的匠心而独特,因历史而沉重,因风骨而意蕴深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