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他在预习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书时,看到第二单元第七课《鹿角和鹿脚》(文章选自《伊索寓言》)课文讲述一头鹿遇到了一只狮子,陈一逸发现,文中配图用的是梅花鹿,与内容实际不符合,“梅花鹿是不可能遇上狮子的,狮子主要分布在非洲与印度,梅花鹿是在俄罗斯、中国还有日本,没有任何交叉的地方”
得知了儿子的疑惑后,妈妈李女士先是肯定儿子善于观察的精神,并鼓励他查资料找答案,之后陈一逸搜索了很多信息,又在网上请教专业人员,最终认为,文章里说的那头鹿有可能是印度的豚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母子俩给出版社写了封信说明这一情况。
妈妈李女士也表示,他们写信只是鼓励孩子敢于发现,勇于探索,“希望他的好奇心可以伴随着他,让他知道做所有的事情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结果并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更让母子俩没想到的是,新学期三年级的语文新书中这一课的配图,真的改了!
无论插图最终修改和那封信有无直接关联,这个小学生给语文课本“挑错”的行为都值得肯定。敢于质疑比依赖课本更重要。面对相对权威的教材,对孩子来说,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并仔细求证,本就难能可贵。莫要小瞧学生成功挑出的一个个错,其背后闪烁着求真精神的光芒,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也有益于教育发展进步。
学生善于发现、求知求真,有关部门和机构认真以待、知错就改——课本“改错”展现出的良性互动,正是教育该有的样子。近两年,中小学生给课本挑错且被采纳的报道屡见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