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诗人在写诗时,经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1、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2、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3、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4、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杜甫一次次携家人颠沛流离、挨饿受冻,在战争中辗转逃亡、挣扎浮沉;他在新帝登基后义无反顾的投奔,却在途中不幸被掳,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关押监禁后继续逃亡......杜甫既有着作为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同时他也过着与底层百姓一模一样的生活,本就是逃亡的其中一员,对生活的艰难与苦楚自然也能更加设身处地的感知,并通过笔下的诗歌将人们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字字珠玑的还原给后人。
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延续前文的“诗史”板块所提到的真实性和补足价值,将人民战争中的苦难、对家人的思念,及对国家命运的悲切感叹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熟知的忧国忧民,也有着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
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为后世各形各色的诗歌风格起到了先驱的作用,杜甫被称为“集大成者”一词完全不为过。最后借用米兰 · 昆德拉书中的一句来结尾:“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