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倾向用“书声琅琅”。
朗,是形声字,从月,良声,本指明亮,如“明朗”“晴朗”“天朗气清”“豁然开朗”等。引申指声音清晰、洪亮。如“朗读”“朗诵”“朗声”“朗笑”等。
叠字连用,“朗朗”为形容词,也有相关两义:一指明亮、光线充足。如“朗朗乾坤”“秋月朗朗”等。一指声音清晰、洪亮。《汉语大词典》释义:“朗朗,形容声音清晰响亮。”可用于鼓声。如唐代韩愈《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可用于读书声。如《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惟有王勃端坐船上,毫无惧色,朗朗读书。”等等。
琅,也是个形声字,从王(即玉),良声,本指琅玕,即形状像珠的美玉或美石。
叠字连用,“琅琅”是象声词,本指石玉相击的声音。如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礌石相击,琅琅礚礚。”也引申形容珠玉以外其他声音的清晰、响亮。
1、清晨,教室里书声琅琅
2、教室里传来了娓娓动听的朗读声。
3、同学们的读书声洋洋盈耳。
4、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音符满天。
5、教室里传来了娓娓动听的朗读声。
6、教室里不时传出同学们抑扬顿挫的读书声。
7、李老师读课文时字正腔圆的发音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8. 每天早晨,校园里都能听到阵阵朗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