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网全国地区

请选择

    返回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古诗词 > 正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18首古诗有哪些

    文/宋艳平

    八年级上册语文18首古诗: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八年级上册语文18首古诗有哪些

    八年级上册语文18首古诗

    1《野望》

    唐代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2《黄鹤楼》

    唐代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本句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3《使至塞上》

    唐代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表达了对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抑郁之情。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诗人内心的抑郁和孤寂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4《渡荆门送别》

    唐代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5《钱塘湖春行》

    唐代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和”新”从动物的角度写出了早春的特点。”争”和”啄”写出了春光的宝贵和鸟儿们忙碌的动态。莺歌燕舞的场景富有活力和生机。表现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渐”运用想象从植物角度写出了早春的花逐渐繁茂的景象。”没”写出了草刚刚遮盖马蹄的情景,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最能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6《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2.”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7《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开头,作者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这就等于告诉人们说,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8《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猛烈,而松枝又如此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品质、形象。

    3.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9《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10《饮酒》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主旨:写自己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自然和淳朴农村生活的热爱。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话朴实,回答深刻,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2.末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富有哲理,含蓄得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xian”字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11《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一个”深”字,表现了物是人非的社会状态,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拟人,花感时也溅泪,鸟伤别亦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现对家人的思念。

    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细节描写,因为忧愁烦闷,所以经常搔头发,白发越来越少,眼看快要插不上簪子了。更突出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12《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描绘敌军之多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催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的画面。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势的危急,表达了作者誓死报国的雄伟壮志。因此,它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诗人以色彩斑斓的战争风云,构成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反应了作者立志报国的决心的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3《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1.咏史诗, 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2. 思想情感: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作者杜牧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用典故,以小见大,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胜的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就要被重写了。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愤懑。

    14《渔家傲》

    宋代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舞”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舞”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既出色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这是一个饱经人间沧桑的魂魄,也是一个不甘寂寞、”上穷碧落”以求索的精灵。

    2.赏析”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中”归”字的表达效果。

    “归”字在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就好像词人本是仙子降凡,只是由于不堪人世污浊,才重返纯洁的天庭仙界。

    3.简要分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的表达效果。

    “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路长”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日暮”指夕阳西下,喻人至暮年。这两句把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经历以及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表述了出来。

    15《浣溪沙》

    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即景抒情,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挡,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写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和物是人非孤独寂寞之感,透露出好景不长的惋惜,青春易逝的感伤。被称为天下奇偶。

    16《采桑子》

    宋代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7《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8《如梦令》

    宋代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八年级语文古诗学习方法

    八年级学习古诗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八年级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在长年的语文古诗文教学一线工作中,我努力总结经验,有了一些心得和启发,试表述如下,以期交流。

    相关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电子版有哪些

    2023-12-31

    八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电子版

    2023-12-31

    八年级仁爱版英语上册单词表有哪些

    2023-12-31

    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古诗词精选

    2023-12-31

    八年级上册冀教版数学电子课本及知识点

    2023-12-31

    八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及重点知识点内容

    2023-12-3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电子课本有哪些

    2023-12-31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文言文有哪些

    2023-12-31

    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电子版冀教版

    2023-12-31

    八年级下册数学电子书和知识点总结大全

    2023-12-30

    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电子版人教版 知识点归纳

    2023-12-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及知识点有哪些

    2023-12-30

    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有哪些

    2023-12-30

    八年级上册的所有古诗及翻译有哪些

    2023-12-30

    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书古诗有哪些

    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