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的原文:
《野望》的全诗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的翻译: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注释:
【1】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楚辞·**》:“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3】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
【4】依:归依。
【5】秋色:一作“春色”。
【6】落晖:落日的余光。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7】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野望》这首诗写于唐代诗人王绩归隐后,王绩辞官还乡后隐居在东皋处,全诗抒发了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抒情言事,经过情、景、情的反复,深化了诗意与诗情。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