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物:指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不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意味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去理解和认识事物。
2、致知:通过实践和思考,逐渐获得真知。只有通过行动和实践,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
3、诚意:在学习和实践中要保持真诚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真理。要以真诚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事物,并努力去理解和探索。
4、明心: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炼,使内心变得明亮和纯净。要有清晰的思维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1、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2、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3、致良知
《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