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根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但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始于东汉汉明帝时期,其兴起与佛教东传有关。汉明帝崇敬佛法,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以表佛法大明,史称“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年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