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挂菖蒲的起源
挂菖蒲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菖蒲,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因其独特的香味和药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将菖蒲割下,挂在门前或屋檐下,以驱邪避疫,祈求平安。
二、挂菖蒲的寓意
驱邪避疫:在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此时瘟疫流行。而菖蒲具有驱邪避疫的作用,因此挂菖蒲被视为一种保护家宅平安的手段。
祈求丰收:菖蒲生长在水边,象征着水源和生命力。挂菖蒲寓意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传承文化:挂菖蒲作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这一习俗,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三、现代社会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挂菖蒲这一传统习俗逐渐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不仅会在家中挂菖蒲,还会在公共场所、学校等地方举行挂菖蒲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端午节挂菖蒲的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最早在清代已有此俗。菖蒲与艾叶常一起使用,人们将其扎在一起挂于门户,或倚在、插在门帝,用以驱邪。这一习俗在南北城乡都有流传,但在江西、安徽的部分地方,端午节这天家家门前还悬挂蒜头,有的挂石榴花,以期“赶鬼除菌”。
菖蒲在古代被视为神草,其生长集中体现了一年中由荫蔽到阳发的起承转合,菖蒲叶片形态有脊似剑,被视为斩旧迎新、祛邪辟晦的象征。
传说中,菖蒲不仅能用于驱除不祥之气,还具有药用价值,适合端午节期间服用。端午前后雨水多、湿气重,应用温燥、芳香的药物能够有效地清除湿邪,升发阳气,恢复脾胃功能。此外,菖蒲的种类很多,但作为药用较多的是石菖蒲,其功用除了芳香化湿和胃以外,还因其气味芳香而能通窍,古人谓其能宣通九窍,通畅全身气血,故能治疗一些神志不清、记忆减退、耳鸣耳聋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