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原名潜,字元亮,东晋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提起陶渊明,人们往往联想到历史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曾三次为官,但都因他看不惯官场陋习而自动归隐农村。他最后一次当官出任的是彭泽(今江西湖口)县令。
在初到彭泽的八十多天里,陶渊明很是自在,不用应酬官场,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一些报国之志,同时免除了贫穷的困挠。没想到这年年底,郡里派督邮来彭泽,县吏告诉他:“县令大人要换上官服、束好带子才好拜见,万不可穿便服前去。”
41岁的陶渊明本来就讨厌官场这一套规矩,又加上根本不知拜见的是什么人,想必不过是些官场俗人,陶渊明一下子悟到了自己的本性,万分感慨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做这小官就向人弯腰呢?”于是,陶渊明交出官印,辞职回家了。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自小钟爱田园,离家不忘田园,辞官回归田园,暮年寿终田园,田园情结,伴随他的一生。他的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真实、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如一地将人格魅力和人格精神寄托于诗文中的第一人。他近而立之年开始仕宦生涯,没有做过大官,没有万贯家产,但是他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有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气节。
他的不朽诗篇、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陶渊明,以他生命的火焰,照亮了他的人生里程,也用他精美的诗篇,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人留下有益的启示。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杂诗十二首·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