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在开始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家长要注意鼓励孩子,让其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学阶段不要求孩子考多高的分数,但数学基础要打牢。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部分孩子数学不开窍也是正常的,家长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要求孩子的数学成绩要考多高的分数,而是要让孩子打牢基础,所谓的打牢基础指的就是基本的例题和公式要理解,这样等孩子上了初中高中,智力发育完全,就会豁然开朗了,不至于到时候因为基础不牢的问题,就算开窍了也于事无补。
学习态度和动力不足。如果孩子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就很难投入到学习中去。
基础知识不牢固。数学是一个渐进的学科,后续的知识建立在前置知识的基础上。如果孩子在基础知识上存在缺漏或者没有扎实掌握,就会对后续的学习造成困扰。
学习方法不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习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其他孩子。有些孩子可能对书本上的知识理解困难,而另一些孩子则更适合通过实践和实例来学习。
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提供安静、整洁和有序的学习空间,远离干扰和娱乐设备。
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数学本身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惟,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数学差的人,说明抽象思维和数理能力不强而已。
1、反复“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练习后,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
2、客观“评”的习惯。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经常“动”的习惯。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所以新大纲强调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对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举实例加以解决,对较复杂的应用题通过画图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对模糊的几何知识通过剪剪拼拼或实验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
1.提高基础
很多孩子之所以偏科或者数学差,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基础不扎实。在数学中,各种数学定义和公式非常重要。如果这些基础没有牢牢记住,基本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就没有掌握好。可能很多家长发现,很多孩子稍微读一读就能了解到这些公式,但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发现还有很多知识没有完全掌握。
2.记住公式。
数学基本操作巩固后,孩子可以开始背公式,列出常用公式,每天背两三条。然后在周末的时候练习阅读选题公式,通过数学阅读和审题判断用哪个公式进行计算。这样一方面可以熟悉题目,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掌握公式的应用。
所以数学家长要注意,在数学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一步一步的学,把每一个基本公式都记在心里,这样做题的时候就会舒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