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江河断流和污染,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引起这个平衡被打破。
1. 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的维持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延续。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能够得到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足够的资源,从而保持物种的繁衍生息。
2. 保障人类生存:人类生存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生态平衡的保持有助于保障我们的食物、饮水、居住环境等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为我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3. 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地球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衡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生态平衡的保持有助于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避免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 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平衡的保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
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当这种干扰或压力去除后,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恢复;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
通常把生态系统所能承受压力的极限称为“阈限”,例如,草原应有合理的载畜量,超过了最大适宜载畜量,草原就会退化;森林应有合理的采伐量,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否则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