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通过寓言性的短论,反复论证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最终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这篇文章通过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并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通过这种比喻和寓言的方式,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同时也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此外,《马说》还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指出即使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遇到能够赏识他们的人,他们的才能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文章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隐喻了人才与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即领导者应该具备识别和培养人才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人才的最佳效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