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商隐的诗歌之美,首先体现在其韵律之美。他的作品,特别是七律,如“燕台”组诗和无题诗,都展现了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这种韵律之美,使得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尽管唐代许多诗人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但李商隐却巧妙地利用这些格律,通过高超的技巧,使律诗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他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在严格的格律中展现出了诗歌的韵律之美。
2、李商隐的诗歌以朦胧含混性为显著特点。这种特点源于他深入挖掘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些体验往往丰富而复杂,难以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因此,李商隐选择使用比兴和象征手法来传达这些难以言表的情感和体验,从而使得诗歌的意境显得朦胧和迷离。这种朦胧含混性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深度,也赋予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李商隐的诗歌以情致深蕴为根本特征。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感时、抒怀、吊古还是言情,都充满了诗人的真挚情感,展现出一种一唱三叹的韵味。例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14个字,深刻地揭示了受阻隔的痛苦与心有默契的喜悦之间的矛盾心理。再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表面写绝望的悲哀,实则展现了相思之情如春花般不可抑制。李商隐善于通过环境景物的描绘、虚拟情境的转化以及典故的运用,将自己的情感婉曲地表达出来,使得诗歌具有深沉、含蓄的美感。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
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