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网全国地区

请选择

    返回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语文知识点 > 正文

    登鹳雀楼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什么

    文/董玉莹

    登鹳雀楼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登鹳雀楼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什么

    登鹳雀楼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什么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赏析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作者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时,始占籍绛郡(在今山西新绛)。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

    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来遭人诬陷,王之涣拂袖去官,羁留于蓟北一带,寓居在蓟门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县)。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适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从游的人皆为豪门贵族子弟,击剑悲歌,从禽纵酒。后来,强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

    但不愿受科举束缚,便拜于名公之下,长期的边塞漫游生活,为王之涣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边塞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去官十五年后,被补为文安县尉(在今河北省)。742年,王之涣病故在宫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阳。

    相关阅读

    登鹳雀楼表达了什么感情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

    2024-08-04

    登鹳雀楼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是谁

    2024-08-01

    登鹳雀楼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作者是谁

    2024-07-16

    登鹳雀楼古诗及诗意 登鹳雀楼作者是谁

    2024-05-01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是谁

    2024-01-28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

    2024-01-25

    登鹳雀楼古诗及诗意 登鹳雀楼是哪里的名胜古迹

    2024-01-06

    登鹳雀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24-01-01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

    2023-12-11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023-12-06

    登鹳雀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23-10-17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翻译及创作背景

    2023-01-30

    登鹳雀楼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文赏析

    2022-12-05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 原文及翻译

    2022-11-30

    登鹳雀楼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0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