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后靠献赋才得授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后弃官移家至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严武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点。这种风格体现在他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表达方式上,表现为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与蕴藉。他通过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同时,他的诗歌在语意上具有停顿、间歇与转折,使得其诗歌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音节铿锵,愤激难抑。这种独特的风格使他的诗歌成为千古大家,辉炳万代。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中,众体兼长是其显著特点。他不仅擅长五言、七言、古体、律诗和绝句等多种体裁,而且特别擅长古体和律体。他的律诗格律严谨,章法整饬,技巧圆熟,代表了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此外,杜甫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并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形式。他的诗歌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七律方面,他不仅表现自然风景、赠答酬唱,还表现政治内容,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创造了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
杜甫的创作风格中,萧散自然是一大特色。这种风格体现在他诗中的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以及细腻的景物描写。例如,在《水槛遣心二首》中,他描述了宁静的江景和自在的鱼鸟,展现了其萧散心境和闲适情思。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杜甫的生活经历有关,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便创作出这种风格的诗作。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