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宋代,北方受到少数民族的统治,而南宋政权位于南方。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南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相比北方,南方的战乱较少,这为农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南方地区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灌溉农业。这种自然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南方农业的繁荣。
①耕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②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③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发展
①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
②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③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⑤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⑥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宋朝建立统一过程没有连年累月的超大规模战争对人口的损耗,因此人口数量激增,在历史上首次超过1亿;南宋时北方流民大量南徙,人多地少的矛盾依旧存在。
同时,两宋虽长期处于和平发展之中,但始终面临强敌环伺之局,一直保持着战备状态,需要强大经济力量支撑。这就迫使两宋政府以及广大百姓积极发展生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要实现此目标,除开荒辟土增加耕地总面积外,必然讲求生产技术提高单产,这自然刺激宋代农学全方位、多角度发展。
具体原因除了已有研究提到的印刷术普及、理学格物致知观念影响外,一是宋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奠定了政策基础。如北宋真宗“雕印《四时纂要》《齐民要术》付诸道劝农司,以勖民务”;南宋高宗“颁诸农书于郡邑”。对地方官员来说,“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是其考课的主要内容,他们自然积极劝农,这正是宋朝劝农文勃兴的原因。
宋代劝农文并非只是劝勉鼓励民众努力耕种,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更是主要内容。除了重视推广已有技术,宋朝政府还鼓励学者对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持续两百年的吴中水利研究课题的形成与发展就是显例。
二是宋代教育发展较快,奠定了人才基础。宋朝统治者大开文治之风,学校教育日益推广及学生总人数的增加是此前历代都无法比拟的,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大多数读书人不能进入官僚队伍,就成为且耕且读的乡居知识分子。
普通农家子弟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如建州虽“土狭人贫”,但读且耕者“十家而五六”,“识字农”一词在宋代产生亦为明证之一。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群众在劳作中能够更好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其中有些人还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撰写成书,推动了宋代农学发展。
三是宋人颇具创新意识,提供了进步动力。宋政府多行宽大之政,为人才成长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故宋代士人敢于言事、任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屡有变法之举。要变法以富国强兵,自不能因循守旧,秉此心而为学术,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从哲学看,宋代创立新儒学,学派林立而各具创见;
从文学看,宋词堪称一座巍巍丰碑,宋诗以文为诗、以俗为雅,是唐诗之外的璀璨明珠;从科学看,宋代在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宋人在研究农学时能够创新实为应有之义,如曾安止撰《禾谱》是因为“未有能集之者”,韩彦直撰《橘录》是因为“独未有谱橘者”,很多农学成果都是作者有意识创新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