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计划,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发生于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苏联及东欧地区,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一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
巴巴罗萨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德军低估了苏联和红军的抵抗能力和意愿,同时德军的战争计划并不一致,计划的后勤准备也不完善。德军在1941年底发现自身面临的情况是:红军的力量逐渐增强,然而德军的战力却因为某些因素而逐渐减弱,这主要是因为部署区域的过度延伸、运输的困难影响了补给和调度、恶劣的气候、以及各部队经过半年征战后的磨损造成的。
步兵部队的兵员短缺现象从1941年9月出现后便一直未获改善,反而随着时间越加恶化,气候的不适,食物的短缺,过长的战线注定着德军走向失败。一直到战争结束为止,德国陆军都处于步兵短缺和补给支援缺乏的窘境。
巴巴罗萨计划的制定背景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德国的战略目标、军事准备、以及与苏联的关系等。
首先,德国在二战前的战略目标是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即土地和资源,特别是在东欧方向。希特勒在自传《我的奋斗》中明确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更多的生存空间,而这个空间应该在东欧找到。因此,苏联成为了德国扩大土地战略上的强大敌人。德国认为,通过攻占苏联,可以获得大量的土地、资源,以及奴隶劳动力,同时解除苏联动员的大量士兵可以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并且通过控制苏联的石油产地巴库,解决德国对石油的需求。
其次,德国在军事上的准备包括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并进行大量的军事演习和战略部署。巴巴罗萨计划原本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于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计划的目标是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
此外,德国还通过外交手段来迷惑苏联,表面上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但实际上却在暗中准备进攻。希特勒通过宣传和行动迷惑对手,对外渲染德国要对英国进行进攻,同时与苏联进行大量的外交接触,以掩盖其真实意图。
最后,德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也是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一个重要背景。尽管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之前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表面上这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但实际上两国对彼此抱有强烈的猜疑和敌意。这种复杂的外交关系为德国的侵略计划提供了机会,使得德国能够在苏联不设防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
巴巴罗萨计划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计划的目的是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西部领土。德军在作战的最初几个月里,采用了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个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技战术不佳的苏联红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然而,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导致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
这一计划开启了长达数年的东方战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数千万人因此罹难。德国动员兵力1420万,苏联动员兵力3460万。德军伤亡180万(死亡及失踪380万),苏联红军伤亡2960万(死亡及失踪915万)。另有约1740万苏联平民及2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对参战各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也对全球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最终导致纳粹德国的战败。
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反映了德国对苏联的侵略意图,以及苏联在面对侵略时的顽强抵抗。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二战的进程,也对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研究二战历史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