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是指唐朝时期著名僧人鉴真不畏艰险,多次尝试东渡日本,以传播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事件。鉴真原姓淳于,名僧,法号鉴真,生于688年,卒于763年,扬州江阳县人。他在14岁时出家为僧,20岁西游洛阳、长安钻研佛经,成为唐代著名的佛教领袖。
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响应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的邀请,前往日本传授佛教戒律。他在55岁时,即唐天宝元年(742年),应日本僧人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然而,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和僧人告密等原因,鉴真在首次尝试东渡时遭遇了重重困难。尽管前五次尝试均告失败,甚至在第四次东渡中双目失明,但鉴真并未放弃,继续坚持他的使命。
最终,在第六次尝试中,鉴真成功抵达日本,并在754年到达奈良的东大寺。他在日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被任命为“传灯大法师”。鉴真在日本的生活中,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还对日本的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设计了著名的唐招提寺,成为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学府之一。
鉴真东渡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里程碑。他的精神和贡献被中日人民广泛传颂,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于763年圆寂,享年76岁。他的事迹不仅在日本被尊称为“盲圣”、“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也在中国被视为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
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在于其传播律宗、弘扬佛法,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彰显坚毅精神,并加深中日友谊。
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律宗,弘扬佛法。律宗是中国佛教三大宗派之一,以严守戒律著称。当时,日本佛教虽然已经传入,但戒律不全,僧人修行比较混乱。鉴真和尚带去了大量律宗典籍和戒律,为日本僧人传授戒律,建立了完整的律宗体系。这对于日本佛教的规范化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鉴真东渡不仅传播了律宗,还带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和文物,包括经书、医书、艺术品等。这些文化瑰宝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鉴真东渡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六次东渡,前五次都失败了,但他始终不渝,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抵达日本。这种坚毅不屈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鉴真(688-763),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自幼出家,曾游历洛阳、长安等地,究学佛教三藏。后归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天宝元年(742)应日本留学僧荣叡和普照之邀,决定赴日弘布戒律,但五次东渡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能成功。其间双目失明,荣叡身亡。
天宝十二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人到扬州向他致礼,并邀其“向日本传戒”,于是决定第六次东渡,于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4)底,与比丘法进、昙静、尼智首、优婆塞潘仙童等一行在日本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目浦)登岸。次年被迎入首都奈良东大寺。不久,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戒;为80余僧舍旧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