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对人类的危害包括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其形成原因包括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能够在几小时内横越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能量损失很小。然而,当海啸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这种极端的水墙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海啸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这意味着海啸的发生具有地域性特点,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海域。海啸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不仅限于直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还包括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核电站爆炸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剧灾害的影响。
此外,海啸灾害的预警和应对也是减轻其危害的重要手段。《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中将海啸灾害警报分为海啸黄色警报、海啸橙色警报、海啸红色警报、海啸消息四类,以便根据不同的警报级别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潜在的损失。
海啸的形成原因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等引起的破坏性海浪。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当地震在海底或海洋附近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板块之间出现滑移,导致海水大量逆流,形成海啸。海底火山爆发或滑坡也能引发海啸。
海啸的形成过程
海啸的形成过程包括几个关键步骤。首先,海底发生地震、火山爆发或滑坡等地质活动,导致海水剧烈扰动。这些扰动形成的波浪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当这些波浪进入浅水区时,由于海水深度变浅,波浪高度急剧增加,形成巨大的海浪。
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
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