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行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行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它们的质量巨大,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内部不断进行热核反应,外部不断抛射物质。而行星则是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必须围绕恒星运转、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轨道附近没有其他物体。根据这些定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因此地球是行星而不是恒星。
1、层级关系不同
恒星是做自转运动的,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
2、自转和公转方向不同
恒星和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方向不同,它的公转方向一般与所围绕的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
3、能量不同
恒星会在核心进行核聚变反应,然后从内部向外部向外传输能量,最后辐射到外太空,而行星自身是不会像恒信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的。
恒星是由发光等离子体——主要是氢、氦和微量的较重元素——构成的巨型球体。天气晴好的晚上,夜幕中总镶嵌着无数的光点,这其中除了少数行星,其它的绝大多数都是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而夜晚能看到的恒星,几乎都处于银河系内。而银河系统共约3000亿颗恒星中,人类只能观测到一小部分。人类观测恒星历史已久,观测方法很多。那些比较明亮的恒星被分成一个个的星座和星群,有些恒星有专有的名称。恒星的亮度被称为星等,星越亮,星等越低。天文学家还汇编了星表,以方便进行研究。
恒星会在核心进行核聚变,以产生能量并向外传输,然后从表面辐射到外层空间。一旦核心的核反应殆尽,恒星的生命就即将结束。在生命的尽头,恒星也会包含简并物质。恒星大小与质量的不同会导致其不同的结局: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两颗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缚的恒星可以形成双星或聚星,当这样的恒星在相对较近的轨道上时,其间的物质交流可以对它们的演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形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行星始于沙状或煤灰状尘埃的微观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