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开篇两句,诗人以宏大的视野描绘了眼前景象:夕阳依傍着西山缓缓落下,黄河之水滚滚东流,最终汇入大海。这里的“白日”实指夕阳,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苍凉的美感。“依山尽”三字,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落山的动态过程,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黄河入海流”则展现了黄河的壮阔与大海的辽阔,两者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诗人不满足于眼前的美景,想要看得更远,于是产生了“更上一层楼”的想法。这里的“欲穷千里目”不仅是视觉上的追求,更是精神上的探索与追求。通过“更上一层楼”的表述,诗人将诗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寓含了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艺术特色
意象鲜明,对比强烈:诗中选取的意象如夕阳、西山、黄河、大海等,都是自然界中极具代表性的景观,通过它们的组合与对比,营造出了一种既壮美又富有层次感的画面。同时,“白日”与“黄河”的动静结合,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将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动与向往。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哲理深刻,引人深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追求进步、勇于攀登高峰,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实现更高的目标。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时,始占籍绛郡(在今山西新绛)。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
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适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从游的人皆为豪门贵族子弟,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后来,强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但不愿受科举束缚,便拜于名公之下,长期的边塞漫游生活,为王之涣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边塞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去官十五年后,被补为文安县尉(在今河北省)。742年,王之涣病故在宫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