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17岁的他应试未中,天圣四年(1026年)再试又未取,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22岁时,欧阳修跟随知汉阳军的胥偃前往京师。天圣七年(1029年)春,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该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
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参与由仁宗主持、在崇政殿举行的殿试,唱甲科十四名,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他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诗词“不可一世”。欧阳修提出诗文革新主张,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人物。他毕生创作诗歌800余首,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词200多首,代表作有《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生查子·元夕》等。他的政治诗歌敢于揭露矛盾,同情民众,痛斥昏庸的统治者,鞭挞如狼似虎的贪官污吏,深得老百姓喜爱。
后世学者评价欧阳修的诗“原出昌黎,痛绮靡之作,始矫西昆体,以气格为主。故其诗敷腴,宋诗风气为之一变。最长七言古体,幽咽豪迈,不可一世”。欧阳修的词以抒情为主,感情婉转缠绵,真挚沉厚,清疏隽永,令读者回味无穷,当时在词坛上与晏殊相提并论,世人并称“晏欧”。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皆是被千古咏诵的佳句。
史学成果丰硕。《宋史·欧阳修列传》记载,他“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二十四史有“正史”之称,实际为3300卷,约4700万字。其中的《新唐书》是欧阳修与宋祁等人编纂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有225卷,其中有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这75卷皆为欧阳修主修。
《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的史书所沿袭,影响深远。欧阳修还编纂了《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7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53年的历史。
欧阳修在编纂《新五代史》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因此内容更加翔实。它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从上可以看出,在这两部史书中,欧阳修或参与其中,或一人独纂,篇幅占了3300卷二十四史中的147卷,这是很了不起的史学成就。
金石学开山鼻祖。《宋史·欧阳修列传》对欧阳修的金石学成就也有记载,说他喜爱古代文化并酷爱学习,凡是周代、汉朝以来的金石遗文、断章残篇,他都尽量收集记录下来,仔细稽考研究它们的异同之处,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在金石文字后面,对金石文字一一加以确凿地考证,取名为《集古录》。
《集古录》是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收录自周武王到五代时期金石拓本1000卷。它对历史、文学、书法等皆有评论、考订。据考证,《集古录》初步成书于宋嘉祐六年(1061年),最终定稿在嘉祐八年(1063年)。欧阳修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六一”其中之一就是“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可见他对此十分看重。
幸运的是《集古录》得以保存至今,它对中国金石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考古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说过:“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犹不甚解。及读欧阳公《集古录》,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可以阐幽表微,补阙正误,不但词翰之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