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是指新桃符,旧符是指旧桃符(贴的门神),桃符是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和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王安石世称王荆公。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1、桃木辟邪源自上古
桃木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重要地位。《风俗通》记载:上古时,海上有座度朔山,“上有金鸡,日照则鸣”。山上有株大桃树,枝干盘绕,树的东北方叫鬼门,有鬼怪出入。入门处有门神,分别叫神荼、郁垒,负责鬼怪的察审,会把作恶鬼捆起来喂食猛虎。
桃树、桃木辟邪的源头来自这里。黄帝据此令人在门前立桃木人,门户上画有神荼、郁垒、猛虎的形象,并悬挂绳索,这就是最早的桃符。后人多认为,桃符被广泛使用是周朝开始的,“周人木德,以桃为更”,周朝尚木,用桃木作为新年更始的象征。
汉朝时,桃符被基本固定下来,每到新年更始,家家户户“立桃梗于门户,画郁垒苇茭其上”,门前立上桃木人,门上画门神、猛虎并悬挂绳索,以求家门清静、辟邪安稳。可知,早期的桃和符是分开的,桃以桃人木雕为主;符指门神、猛虎的形象。
2、桃符文化汉唐时完全确立
汉唐时桃符文化被完全确立下来,桃木人多被桃板、桃木取代,延伸出桃印、桃杖、桃剑、桃榻等。换新桃符时间也被固定并延续千年,就是阴历的元旦(大年初一),也就有了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木作用也被上升为“集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唐太宗李世民还把老门神换成了尉迟恭、秦琼,并被民间所广泛接受。古时民间有工匠专门画制桃符,现画现卖。也有贵人之家,用白丝绢拓印成木板画像的,这应该是最早的桃符印刷品。
直到宋代人们还有手定桃符的习惯,陆游曾有诗记载:“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明清时对桃符的讲究则大不如从前,桃与符合二为一,简化成在门上悬挂画有门神的木板,或者在木板上画朵桃花。随着印刷术的成熟,桃符也不全是手写和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