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力差距:蜀汉国力较弱,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无法与曹魏相比。蜀汉灭亡时仅有28万户,94万人,而东吴的地盘和人口也多于蜀汉,但仅有230万人。相比之下,曹魏占据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幽州、雍州等,还有军马产地凉州。这种国力上的巨大差距使得蜀汉在北伐中处于不利地位。
后勤困难:蜀道艰难,运输军粮极为困难。蜀汉的粮食产地主要在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而北伐战场多在秦岭北麓的魏国境内,翻山越岭运输粮草极为不易。诸葛亮在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中因粮尽而撤退,尽管尝试使用木牛流马等工具改善运输,但仍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应变能力不足:诸葛亮在战术上过于依赖正面进攻,缺乏奇谋和应变能力。例如,他未能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稳扎稳打的策略,这使得北伐进展缓慢。
地理环境限制:蜀汉位于四川盆地,而北伐对象曹魏则占据中原地区,地理和气候条件更为优越。秦岭等天险使得蜀军行动困难,同时在敌方领土作战也增加了后勤和补给的难度。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一共北伐了五次。
1、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兵败而退军。
2、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与东吴联合攻打魏军,但在陈仓久攻不下,最终因粮尽退兵。
3、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遣将士陈式攻占武都、阴平二郡,此战可谓是大胜。
4、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发明了木牛运车,包围祁山,歼灭司马懿主力,斩杀张郃,但因粮草问题不得不退兵。
5、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从斜谷发兵,占领了武功五丈原,但因粮草问题最终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