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中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传位九代,延续两百多年(公元633年—842年)。
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他在位期间,通过武力降服古代羌人部落,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吐蕃王朝的兴起,改变了青藏高原各部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内部人口流动和社会交往面的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
吐蕃王朝的疆域在其赞普松赞干布时期达到鼎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吐蕃时期的文化遗产丰富,包括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这些文物至今仍有大量保存,为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吐蕃人的信仰主要是雍仲本教,他们是藏族的祖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宁夏一带。吐蕃在公元840年左右分裂,直到元朝吐蕃地区才成为中央辖地。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这一时期被认为是吐蕃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
吐蕃在其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今青藏高原)、羊同(今青藏高原)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8世纪中后期,唐朝相继爆发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内乱,吐蕃趁机向东、向北扩展,取得了陇右、河西,公元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安西。
8世纪末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即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东至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000多米)与天竺(今南亚次大陆)接壤。
公元842年,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张议潮控制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回鹘占据北庭、安西。10世纪,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思,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域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