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间是1919年5月4日。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此外,社团组织的发展。中华民国时期,各种社团组织如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等的发展,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经济基础。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为五四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政治背景。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袁世凯跟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封建军阀之间相互混战,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十分不满。
这些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意等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北洋军阀政府却准备接受这一决定,导致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运动初期以北京的学生罢课示威为主,随后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大城市,吸引了工人、商人等社会各阶层的参与,成为一场全民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
五四精神是这场运动的核心,包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方面,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勇往直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