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夜,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与弟弟苏辙(字子由)分别已有多年。词中不仅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也抒发了对人生无常、世事难全的感慨。
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直接而率真的方式,表达了词人对中秋明月的渴望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苏轼把酒向天,似乎在询问月亮何时才能出现,这种豪放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词人的个性。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以天上的宫阙比喻人间的世事变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历史长河中人的命运的沉思。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借用了道教中的仙境意象,表达了词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但又担心高处的孤独和寒冷,最终选择留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词人通过起舞与月光下的清影相映成趣,表达了在人间享受生活的美好。
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通过对月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色的描绘,引出了对离别之情的抒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全词的高潮,词人表达了对亲人和朋友的美好祝愿,希望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共享人间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