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是1943年反法西斯同盟国进行战略反攻的一年。 这一年,在多个战场上,同盟国都取得了重大胜利,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苏联红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彻底击溃了德国东方战线。
阿拉曼战役:在北非战场,英国及其盟友击败了德国将军隆美尔的军队,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局势。
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群岛战役:在太平洋战场,美国通过这两场战役取得了战略主动权,开始对日本进行反攻。
这些胜利使得同盟国在战场上取得了显著的优势,为开罗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有力的背景和支持。开罗会议因此成为同盟国协调反攻战略、分配战后利益的重要会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已比较明朗的情况下,美、英、中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
《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中国重庆、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其合理性、严肃性、正义性和有效性无庸置疑。
开罗会议是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由美国、中国和英国在埃及开罗举行的盟国会议。会议期间,三国首脑签署了《开罗宣言》,该宣言明确要求日本归还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包括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并决定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
开罗会议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它确立了中国在世界四强之一的地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战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了依据。尽管会议上决议和承诺的许多行动计划一再延期和更改,最终仍达成中、英、美三国联手反攻日本的目的。开罗会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和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