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促进经济发展。
开办新式学堂:设立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培养人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创办报刊,传播新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训练新式陆军海军:裁减旧式军队,训练新式海陆军,增强国防力量。
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选拔有用之才。
客观原因在于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和阶级力量都很弱小,而帝国主义列强极力维持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及其获得的巨大利益,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腐朽昏庸的清朝封建顽固势力为了继续维持封建统治,非常敌视社会改革,阻挠维新变法,最终发动政变镇压了这次变法运动。
主观原因则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他们主要由一批有资本主义倾向的上层分子发起,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也不敢和旧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公开决裂。他们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此外,维新派的活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这个小范围,社会基础比较薄弱,这也注定了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虽然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功。
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