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8.86米(雪面高程),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主峰,也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泊尔边界上,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地形极端险峻。其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缘的冲撞挤压,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据测算,每100年上升约7厘米。
珠穆朗玛峰不仅是登山家和科学家所向往的地方,也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着极高山生态系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其中的生物多样性。
珠穆朗玛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缘的冲撞挤压。这一地质过程可以追溯到大约6500万年前,当时印度次大陆向亚欧大陆冲来,并最终撞上亚欧大陆,形成了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个过程中,喜马拉雅山地区猛烈抬升,珠穆朗玛峰作为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抬升,成为了世界最高峰。
具体来说,印度板块不断北移并推压青藏高原,而喜马拉雅山地区地处推挤前缘,遭受了巨大的南北向力量的挤压,导致地壳大规模变动、褶皱冲断和抬升。经过多次的地壳运动,特别是近四百万年以来的快速上升,珠穆朗玛峰逐渐达到了现在的高度,并且至今仍在不断上升之中,每100年大约上升7厘米。
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珠穆朗玛峰这一自然奇观,也揭示了地球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和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
从地质研究的角度看,珠穆朗玛峰并不是一整块固定的岩石,而是由自上而下的三个部分组成,依次是珠穆朗玛组、北坳组和绒布组。
珠穆朗玛组是山峰的顶部,常年积雪,海拔在8600米以上。珠峰的大部分岩层属于7000米至8600米的北坳组,北坳组又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位于8200米至8600米之间,称为“黄带”,故名思之就是,裸露在冰雪外的黄色岩层。从海拔7000米到山脚,是由石英片岩和薄层石英大理石,构成的绒布组。
珠穆朗玛峰是典型的断块上升山峰。在其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基底和上覆沉积岩系间为冲掩断层带,早古生代地层即顺此带自北往南推覆于元古代地层上。峰体上部为奥陶纪早期或寒武—奥陶纪的钙质岩系(峰顶为灰色结品石灰岩),下部为寒武纪的泥质岩系(如千枚岩、夹片岩等),并有花岗岩体、混合岩脉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