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5、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7、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8、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9、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10、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宋濂(1310~1381) 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潜溪人(今属浙江金华),至宋濂时迁到浦江(今浙江浦江县)。宋濂自幼好学,曾从散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人学习。元至正时被荐为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就,隐居龙门山著书10余年。
朱元璋起兵取婺州,召见宋濂,命他为五经师。朱元璋称帝后又命他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为总裁官。当时朝廷祭祀、朝会、诏谕、封赐文章大多由他执笔。累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因年老辞官还家。后因长孙犯法,又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故于夔州。正德时追谥文宪。
宋濂散文,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最为出色。其传记小品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如《秦士录》写文武兼长而怀才不遇的邓弼磊落性格及坎坷命运,其豪爽奔放个性,跃然纸上。
《杜环小传》及《李凝传》分别叙写两个中、下层人士仗义助人、赈济病贫的品德,以对比手法抨击时弊。文中说:"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五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可见写文目的。《记李歌》则写出了生于娼门的少女李歌,拒绝豪华生活,维护尊严的不屈性格。再如《王冕传》中王冕豪放孤傲性格也刻画得十分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