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约5公里的琅琊山,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浓厚,千百年来一直是达官显宦、文人名士的雅聚之地,素有“皖东第一名胜”、“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然而琅琊山的风光虽然可与“蓬莱仙境”相比,其知名度却远不及山脚下的醉翁亭。
醉翁亭距琅琊山景区入口处仅900多米,整个建筑群总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却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拥有多处互不雷同的景观建筑,堪称琅琊山森林公园最吸引游人的一个主景区。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据记载: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琅琊寺住持为了招待时任滁州知州的欧阳修来琅琊山游玩,特意在山脚下峻峭的山壁旁建造了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小亭。
此后,欧阳修常与友人到亭中饮酒赋诗,因其年龄最高,故自号“醉翁”,“醉翁亭”也由此得名。悬挂在斗拱下的“醉翁亭”三字匾额为苏轼亲笔题写,亭内立柱上还有数幅楹联,其中最著名的一幅:“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上联是欧阳修暗示自己虽有才华但朝廷不重用,所以就算喝不多也想醉,下联是欧阳修自嘲自己已经老了无法为国效力。
相传,当年欧阳修就是在醉翁亭里创作了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这篇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写“亭”;第二部分,重点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乐”字。尤其是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喻户晓、令人神往。
醉翁亭小巧独特,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特色。亭体为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亭顶用筒瓦覆盖。从外观上看,造型轻盈,给人一种灵动之美。亭子周围有回廊环绕,雕梁画栋,在细节之处尽显精巧。其木构件上的雕刻细腻入微,无论是花卉图案,还是瑞兽造型,都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高超的木雕技艺。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