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度宠溺的苦果
在许多家庭中,孩子被视为 “小皇帝”“小公主”,家长过度宠溺,孩子的一切需求都被无条件满足。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通过动手来发泄不满。
有的孩子想要某个玩具,家长若不立刻购买,便会哭闹、撒泼,甚至对家长拳打脚踢。古人云 “惯子如杀子”,过度宠溺实则是在害孩子,让他们缺失了对规则的敬畏和对他人的尊重,家长应及时警醒,为孩子立下规矩,切不可一味纵容。
(二)模仿行为的误导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如同海绵一般,吸收着周围的一切信息。当下,一些充斥着暴力情节的影视作品、电子游戏,极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当看到影片中的角色通过打斗解决问题时,孩子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如法炮制。
此外,若孩子身处父母经常争吵、甚至动手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也会潜移默化地认为武力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方式,进而对父母大打出手。
家长必须意识到自身言行的影响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成长环境,同时谨慎筛选孩子接触的影视、游戏内容。
(三)自我中心的冲动
低龄儿童大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难以理解他人的立场。当想要获取某样东西,或者不开心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尚不完善,沟通技巧匮乏,便会习惯性地用肢体动作来代替言语,试图以此达成目的,这种行为常常表现为攻击性。
家长在此过程中,需耐心引导孩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内心想法,帮助他们学会沟通与协商。
(四)情绪宣泄的偏差
成长之路从不平坦,孩子也会遭遇诸多挫折与压力,如学业上的困难、与同伴的矛盾等。然而,他们尚未掌握成熟的情绪调节方法,当负面情绪汹涌来袭,又不知如何排解时,有些孩子就会选择将愤怒、委屈等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在最亲近的父母身上,通过殴打父母来获得一时的解脱。
家长要做孩子情绪的敏锐观察者,及时发现他们的困扰,教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情绪,如通过运动、倾诉等健康方式释放压力。
(五)寻求关注的误区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因各种原因感觉自己被父母忽视,内心对关注的渴望如饥似渴。为了吸引父母的目光,哪怕是负面的关注,他们也会不择手段,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对父母动手便是其中之一。家长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互动,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爱与重视。
当孩子对父母动手,这是一个极其严峻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家长冷静且智慧地应对。
要立刻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用坚定且严肃的语气说 “不可以”,让孩子清楚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切不可因震惊、伤心而放任不管,以免孩子误以为被默许。制止后,给双方一些时间冷静,避免在气头上激化矛盾。
待情绪平复,开启平等沟通至关重要。家长要以温和的态度,鼓励孩子说出动手的缘由,也许是内心的委屈长期被忽视,被误解、需求未得到满足等,认真倾听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从而卸下心防。
家长还需反思自身,是否存在过度宠溺或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若是宠溺,应及时立规矩,明确底线,让孩子明白什么不可为;若是平时陪伴少、沟通生硬,就要增加亲子互动时间,一起看电影、做运动,在轻松氛围中重建亲密联系。
日常引导也不可或缺,通过绘本、故事教导孩子尊重长辈、控制情绪;当孩子表现出耐心、友善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强化正面行为。同时,家长要做好榜样,夫妻间、与长辈相处都温文尔雅,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