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契机(qì) 翘首远望(qiáo) 矫揉造做(jiǎo)
B.荣膺(yīng)五彩斑斓(lán) 张惶失措(huáng)
C.花坞(wù) 长吁短叹(xū) 叱咤风云(zhà)
D.媲美(bì) 怏怏不乐(yàng) 谆谆告诫(zhūn)
2.(3分)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四川凉山火灾现场,因为风力风向突然发生变化,30名扑火人员不幸遇难牺牲。将“遇难”或“牺牲”删掉
B.苏丹国防部长宣布,总统巴希尔被逮捕并下台,苏丹未来三个月将进入紧急状态。将“被逮捕”和“下台”互换位置
C.4月11日,深圳福田区因瞬时强降雨引发洪水,目前已造成2人遇难,9人失联。在“失联”的后面加上“的严重后果”
D.在电影《老师好》中,让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对教育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将“进行”改为“引发”
3.(3分)《水浒传》中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江﹣﹣夜看小鳌山 B.史进﹣﹣夜走华阴县
C.李逵﹣﹣夜走蜈蚣岭 D.秦明﹣﹣夜走瓦砾场
4.(3分)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A.第一节诗中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面对这大自然的暴力只能任其所为无可奈何的情状。
B.第二节诗表现出强烈的愤怒,面对南村群童的盗贼行径,诗人表达了极其愤慨和谴责之情。
C.第三节诗中写出了诗人贫困的生活,表现出作者在失眠中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D.第四节诗中,诗人用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表达出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5.(3分)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你的同桌王小红总是每天晚上学习到很晚,常常到后半夜才睡。导致她白天上课精神不振,常在老师讲课期间打瞌睡。作为她的好朋友,你想劝她改变习惯。你会说:
A.你这样太影响听课了,晚上的努力不该影响白天的学习呀。你学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吧。
B.你这样对健康不利,也影响白天的学习,得不偿失。还是调整好作息时间吧,别睡太晚。
C.你这是舍本逐末!学习重要还是身体重要呀?该睡觉得睡觉,不能为了学习毁了身体呀!
D.知道你晚上睡得晚,上课的时候如果困就睡一会,没事,老师讲重要内容的时候我叫你。
6.(3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乐观,是一首生命怒放的赞歌。无论人生有多少考验和磨砺,我们都要好好地爱惜生活;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微笑地感恩岁月给予的各种考验和困难,扬眉振臂感恩岁月给予的惊喜和美好。
A.“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们也要报之以歌。”
B.“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C.“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D.“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7.(7分)按教材原文填空。
(1)秋风萧瑟, 。(曹操《观沧海》)
(2)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3)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
(4)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 ,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7)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阅读(45分)
8.(9分)阅读《核舟记》,回答下列各题。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夷:
②简: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从选文第二自然段来看,王叔远在设计核舟的时候是如何“因势象形”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9.(11分)阅读《辣条好吃要少吃》,回答下列各题。
辣条好吃要少吃
胡文静
①说到最熟悉的零食,辣条一定是许多人能脱口而出的品种。这种麻辣零食让很多人吃起来就停不下来。
②其实,“辣条”的主要原料是面粉或豆皮、辣椒,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质。也就是用面粉、豆皮油炸,加上辣椒粉、味精、甜蜜素、色素等调味拌均后做成的,这些东西本身并不特殊,所谓的“好吃”、“上瘾”,只是味精、色素和食品添加剂在起作用。
③辣条生产厂家为追求口感和诱人的色泽,需要使用添加剂。当然这些添加剂或许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但是儿童、青少年往往会园为辣条的口味较好,一次吃上好几包,这样就会有“叠加效应”,而他们身体脏器发育尚不健全,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会增加各脏器负担,使脏器功能受损。同时,辣条中的钠盐含量高,吃多了会造成钠盐摄入过量,容易患上高血压之类成年人才会得的疾病。还会对他们的味蕾产生影响,导致口味偏重,形成不良生活习惯。辣条中含有的大量辣椒粉还会强烈刺激口腔粘膜及胃肠道,容易引起咽部充血、淋巴结肿大、便秘以及肠胃爽、痔疮等消化器官疾病。这些都严重危害着正处发育期的青少年。
④更可怕的是,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不正规生产的辣条。辣条的加工方式多为油炸或油浸,拆开一包辣条,会发现里面是油腻的,这都是采用油浸或油炸的方式加工成的。油炸会增强辣条香脆的口感,但一些辣条生产商所用油脂的品质是令人担忧的,经常食用这样的油脂制作的辣条,会增加患癌几率。为让辣条的色彩变得诱人,只靠辣椒粉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着色剂来帮忙,如添加胭脂红等。虽然食品添加剂在使用量上有严格的规范,但小作坊常常出现超标使用的情况。此外,很多小包装的辣条一般售价便宜,以每袋5毛、1元居多,这些低成本的小食品为了保证各环节的利润,生产环境往往难以达到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些辣条生产厂家,就是例证。
⑤那么辣条就不能吃了吗?
⑥当然,最好是不吃。如果实在忍不住色美味香的辣条的诱惑,可以吃,但是食用量不能大,更要注意正确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正规超市售卖的食品相对会比较放心,因为正规超市在采购时会进行认真审查,包括食品的出厂检验合格证及保质期等,因而相对靠谱。另外,还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辣条行业也产生了一些知名大型企业,这些厂家生产的辣条安全性比较有保障,至少在添加剂的使用上会执行国家相关标准,不会乱加,而且生产环境条件及生产过程质量管理都有一定规范。从安全角度来说,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辣条,可以偶尔食用;但从营养角度而言,辣条的营养单一,营养价值低,是高油高盐食品,并不是健康食物的选择。
﹣﹣摘自《食经》2019年第4期,选文有较大改动
(1)选文第③段中为什么说常吃辣条会严重危害青少年?请简要回答。
(2)作者为什么会说不正规生产的辣条更可怕?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3)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填一种说明方法)
①为让辣条的色彩变得诱人,只靠辣椒粉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着色剂来帮忙,如添加胭脂红等。
②很多小包装的辣条一般售价便宜,以5毛、1元居多。
(4)如果你的同学王小红非常喜欢吃辣条,读了本文之后,你会给她哪些建议?
10.(14分)阅读(父与子),回答下列各题。
父与子
程习武
①一家人靠采药度日,父亲天天都要爬山去采药。
②山大,山险,父亲风中雨中一日日爬,爬过了大半辈子。
③儿子一天天大起来,父亲让儿子也爬山。父亲不让儿子单独爬,儿子的双手白白嫩嫩,还没有被风雨山石磨过。父亲带儿子爬。
④父亲拿一根绳子,一头拴了儿子,一头拴了自己,父亲在前面爬,儿子在后面爬。第一次爬山的时候,站在悬崖下面,父亲问儿子,你腰里的刀干什么用的?儿子说,到山上挖药用的。父亲说,还有呢?儿子看看前面的悬崖,看看悬崖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又瞪大眼睛看父亲。良久,摇摇头。父亲说,以后你会知道的。
⑤一日日爬山,父子,风中雨中。
⑥一日,父子俩看见绝壁上一大片草成坟状隆起,严严密密形成了一个包围圈。是参,是百年老参。
⑦父子俩奋力向上爬。父亲爬在上面,儿子爬在下面。没有路,只有陡峭的石壁,几乎无处可着手足。父子俩一点点往上艰难地移动,父亲抓住了一棵荆棘,离那棵参只有一步之遥了。突然,父亲感觉系在腰间的绳子猛地向下一坠,抓住荆棘的手几乎要脱开。紧接着传来儿子的惊呼。父亲低头看,儿子已经离开了石壁,被绳子吊着腰在半空里悠荡。
⑧儿子的喊声惊惧而又慌乱。儿子喊,父亲,救我呀!儿子的喊声在莽莽苍苍的山间传过去又传过来,传过来又传过去,久久不散。
⑨父亲不吭声,父亲只是奋力往上爬。父亲要攀住那棵荆棘。这时候父亲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老了。年轻的时候,做这样的事情并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可眼下不行了。他感觉到自己的十根手指似乎在一点一点地松下去,松下去。可是不能松,父亲对自己说,下面有那根紧绷的绳子呀!父亲什么都不顾,他只是向上,向上。后来他的胳膊攀上去了,再后来,他的整个身子都攀上去了。攀上去的父亲又一点点地把儿子拉了上去。
⑩在攀上去的过程中,父亲的腰被别在腰上的刀硌了,但父亲没有感觉到。
⑪这一次的爬山使父亲大病了一场,然后父亲就明显衰老了。
⑫衰老了的父亲仍然要坚持爬山。仍然是一根绳子,一头拴了父亲,一头拴了儿子。不过,父亲和儿子换了位置,儿子在上面爬,父亲在下面爬。
⑬儿子说父亲老了,不让父亲爬。父亲却坚持要爬,父亲不放心儿子。
⑭站在山脚下,父亲对儿子说,你该知道刀还能干什么用了。儿子瞪大眼睛看父亲,但父亲没有说。
⑮一日又一日,风中雨中。
⑯一日,父子俩又在一面绝壁上看见一棵很大的山参。父子俩奋力向上爬。在儿子快要爬近山参的时候,爬在下面的父亲的手松了,父亲离开了绝壁,在半空里悠悠荡荡。抓住一丛荆棘的儿子感觉到父亲很重,很重。很重很重的父亲就要把他拉着坠下山谷了。儿子很惊恐地大声喊,天啊,怎么办呀?父亲不吭声,只是从腰间抽出那打刀,朝绳子砍去。刀很锋利,一刀就把绳子砍断了。
⑰父亲随之就朝山谷里坠下去。父亲的身子刚刚接触山岩,便有很长的一截绳子也坠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绳子在父亲的身上颤颤地抖,似一条长蛇。绳子两端的刀痕都是齐刷刷的,刀快极了。
⑱父亲在落地前看到了他眼前的那段绳子,他欣慰地笑着闭上了眼睛。﹣﹣摘自《实用文摘》2019年4月(上),选文有改动
(1)从全文内容来看,父亲与儿子腰里的刀都有哪些用途?
(2)选文第⑨段中为什么要强调父亲“年轻的时候做这样的事情并不需要费多力气”?
(3)选文第⑫段中,父亲爬山的时候为什么跟儿子换了位置?
(4)选文第⑰段中画横线的“刀快极了”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5)在文章的结尾,父亲闭上眼睛的时候为什么是欣慰地笑着的?
11.(11分)阅读《亲密有间恰恰好》,回答下列各题。
亲密有间恰恰好
王纯
①有个词叫“亲密无间”,很多人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最佳境界:彼此亲昵,互相依赖,完全没有距离。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
②对身边的任何人都要保持距离:领导、朋友、亲人,甚至包括爱人,都要留有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越近越好,近到一定程度反而会造成麻烦,徒增烦恼。很多事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里面也有月满则亏的道理,把握其中的度很重要。
③《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子游说的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看起来很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④如果你与领导亲密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心无戒备,甚至会由着自己的性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对领导就会缺乏应有的尊重。但领导毕竟是领导,如果你“没大没小”,让他觉得自己少了威严,他自然会心生不快。
⑤朋友之间是平等的,但毕竟有一些利益关系在里面,如果太过亲密,很容易伤人伤己。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桃园结义”,或者曾经为朋友两肋插刀,结果却因为一些小事,突然间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因为朋友之间太亲密了,就会说话做事无所顾忌,甚至把对方看成另一个自己,但两个人毕竟是两种思想,发生冲突时,很容易彼此怨恨。人还有一种心理:不会和不相干的陌生人计较,却更容易和最亲的人计较。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也是亲密有间的。
⑥与亲人、爱人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产生一些琐碎的摩擦。给对方留些空间,也给自己留一点余地。彼此依赖,但不要成为对方的羁绊,这样才会和谐美满。有很多夫妻,原来爱得如胶似漆,但情深不寿,因为太亲密,总想把对方牢牢地束缚在身边,结果却让对方产生了想逃脱的心理。夫妻之间也应该亲密有间,有自己的空间,才能有自己的个性,爱情才会长久。
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像烤火,一定的距离之内,能给人温暖;但离得太近,会被烧伤。
⑧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智慧,太远了会让人感到冷淡缺乏温情,太近了没有距离会给人逼仄压抑之感。所以,与人交往除了付出真诚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之外,更要懂得尊重对方,给别人,也给自己留一个空间。
⑨掌握好与别人的距离,不远不近,不浓不淡,彼此的关系就会和谐长久。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8期,选文略有改动。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填一种论证方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像烤火,一定的距离之内,能给人温暖;但离得太近,会被烧伤。
(3)从选文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我们应怎样做才能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尺度?
(4)子游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回答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12.(50分)命题作文。
《诗经•大雅》中有一句著名的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人们往往都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得到很好的结局。其实我们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开始时往往热情高涨,但随着时光流逝,激情开始降温,最后往往是不了了之或是草草收场。这句诗也在警示我们:只有我们一直坚持当初的信念,最后才能取得成功。
请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13.给材料作文。
《列子》中有一个著名的“杨布打狗”的故事:一天,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因为遇到了大雨,他便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主人,就冲他狂吠。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这时,杨布的哥哥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像它这样做的。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时是白色的而回来就变成了黑色的,你怎能不为此而感到奇怪呢?”
上面的故事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些道理: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遇事要多从自身找原因,不能一味苛责别人……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契机(qì) 翘首远望(qiáo) 矫揉造做(jiǎo)
B.荣膺(yīng)五彩斑斓(lán) 张惶失措(huáng)
C.花坞(wù) 长吁短叹(xū) 叱咤风云(zhà)
D.媲美(bì) 怏怏不乐(yàng) 谆谆告诫(zhūn)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和字形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A.有误,“矫揉造做”中的“做”应为“作”;
B.有误,“张惶失措”中的“惶”应为“皇”;
C.正确;
D.有误,“媲美”中的“媲”应读作“pì”;
故选:C。
【点评】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
2.(3分)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四川凉山火灾现场,因为风力风向突然发生变化,30名扑火人员不幸遇难牺牲。将“遇难”或“牺牲”删掉
B.苏丹国防部长宣布,总统巴希尔被逮捕并下台,苏丹未来三个月将进入紧急状态。将“被逮捕”和“下台”互换位置
C.4月11日,深圳福田区因瞬时强降雨引发洪水,目前已造成2人遇难,9人失联。在“失联”的后面加上“的严重后果”
D.在电影《老师好》中,让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对教育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将“进行”改为“引发”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成分残缺,删去“让”;
故选:D。
【点评】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以上病因来衡量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语感会逐渐增强,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3.(3分)《水浒传》中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江﹣﹣夜看小鳌山 B.史进﹣﹣夜走华阴县
C.李逵﹣﹣夜走蜈蚣岭 D.秦明﹣﹣夜走瓦砾场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情节的掌握。《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解答】ABD.表述正确;
C.有误,夜走蜈蚣岭的是武松;
故选:C。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4.(3分)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A.第一节诗中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面对这大自然的暴力只能任其所为无可奈何的情状。
B.第二节诗表现出强烈的愤怒,面对南村群童的盗贼行径,诗人表达了极其愤慨和谴责之情。
C.第三节诗中写出了诗人贫困的生活,表现出作者在失眠中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D.第四节诗中,诗人用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表达出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甫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抑扬顿挫”的风格。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CD.正确;
B.有误,不是“表达了极其愤慨和谴责之情”,而是写出了作者面对群童抱茅而去的无奈。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表现手法和体会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完成即可。
5.(3分)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你的同桌王小红总是每天晚上学习到很晚,常常到后半夜才睡。导致她白天上课精神不振,常在老师讲课期间打瞌睡。作为她的好朋友,你想劝她改变习惯。你会说:
A.你这样太影响听课了,晚上的努力不该影响白天的学习呀。你学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吧。
B.你这样对健康不利,也影响白天的学习,得不偿失。还是调整好作息时间吧,别睡太晚。
C.你这是舍本逐末!学习重要还是身体重要呀?该睡觉得睡觉,不能为了学习毁了身体呀!
D.知道你晚上睡得晚,上课的时候如果困就睡一会,没事,老师讲重要内容的时候我叫你。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委婉得体连贯。解答这类题要对每个选项仔细分析,结合上下句语境全面考虑即可。
【解答】A.错误,后面“头悬梁锥刺股”是讲如何刻苦学习的,放在这不恰当。
B.正确。
C.错误,没有体现学习的重要性。
D.错误,语言太过于放纵。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语言的委婉得体连贯。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加以分析。
6.(3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乐观,是一首生命怒放的赞歌。无论人生有多少考验和磨砺,我们都要好好地爱惜生活;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微笑地感恩岁月给予的各种考验和困难,扬眉振臂感恩岁月给予的惊喜和美好。
A.“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们也要报之以歌。”
B.“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C.“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D.“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委婉得体连贯。解答这类题要对每个选项仔细分析,结合上下句语境全面考虑即可。
【解答】A.恰当。
B.不恰当,句中是从意志方面入手,而不是乐观。
C.不恰当,句中是从磨炼方面入手,而不是乐观。
D.不恰当,句中是从感激方面入手,而不是乐观。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语言的委婉得体连贯。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加以分析。
7.(7分)按教材原文填空。
(1)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3)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爱莲说》)
(4)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7)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洪波涌起
(2)征蓬出汉塞 (注意“蓬”的书写)
(3)可爱者甚蕃(注意“蕃”的书写)
(4)会挽雕弓如满月 (注意“雕”的书写)
(5)落花时节又逢君
(6)已是黄昏独自愁
(7)浅草才能没马蹄
【点评】解答这种题目,直接填空,依据原文填写就可以,对于理解性的填空题要联系原文进行分析,然后写出答案。
二、阅读(45分)
8.(9分)阅读《核舟记》,回答下列各题。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夷: 平
②简: 挑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从选文第二自然段来看,王叔远在设计核舟的时候是如何“因势象形”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分析】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船的背面较平。夷:平;
②句意为: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简:通“拣”,挑拣。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其,他们的。比,靠近。句意为: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②句重点词语有: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若,好像。然,样子。句意为:那人神情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因势象形”意思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选段第二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因为舟的中间轩敞所以把它作为船舱。船舱的顶部用箬竹叶覆盖着,舱旁的小窗,因为可以开关,所以在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在栏杆上雕刻着花纹,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答案:
(1)①平 ②通“拣”,挑拣。
(2)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②这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3)把轩敞的地方刻成船舱;船舱的顶部刻上箬竹叶的船篷;在船的栏杄上雕刻上花纹。
【点评】文言实词“类”的用法:
1.绝类弥勒(类似)
2.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同类)
9.(11分)阅读《辣条好吃要少吃》,回答下列各题。
辣条好吃要少吃
胡文静
①说到最熟悉的零食,辣条一定是许多人能脱口而出的品种。这种麻辣零食让很多人吃起来就停不下来。
②其实,“辣条”的主要原料是面粉或豆皮、辣椒,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质。也就是用面粉、豆皮油炸,加上辣椒粉、味精、甜蜜素、色素等调味拌均后做成的,这些东西本身并不特殊,所谓的“好吃”、“上瘾”,只是味精、色素和食品添加剂在起作用。
③辣条生产厂家为追求口感和诱人的色泽,需要使用添加剂。当然这些添加剂或许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但是儿童、青少年往往会园为辣条的口味较好,一次吃上好几包,这样就会有“叠加效应”,而他们身体脏器发育尚不健全,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会增加各脏器负担,使脏器功能受损。同时,辣条中的钠盐含量高,吃多了会造成钠盐摄入过量,容易患上高血压之类成年人才会得的疾病。还会对他们的味蕾产生影响,导致口味偏重,形成不良生活习惯。辣条中含有的大量辣椒粉还会强烈刺激口腔粘膜及胃肠道,容易引起咽部充血、淋巴结肿大、便秘以及肠胃爽、痔疮等消化器官疾病。这些都严重危害着正处发育期的青少年。
④更可怕的是,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不正规生产的辣条。辣条的加工方式多为油炸或油浸,拆开一包辣条,会发现里面是油腻的,这都是采用油浸或油炸的方式加工成的。油炸会增强辣条香脆的口感,但一些辣条生产商所用油脂的品质是令人担忧的,经常食用这样的油脂制作的辣条,会增加患癌几率。为让辣条的色彩变得诱人,只靠辣椒粉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着色剂来帮忙,如添加胭脂红等。虽然食品添加剂在使用量上有严格的规范,但小作坊常常出现超标使用的情况。此外,很多小包装的辣条一般售价便宜,以每袋5毛、1元居多,这些低成本的小食品为了保证各环节的利润,生产环境往往难以达到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些辣条生产厂家,就是例证。
⑤那么辣条就不能吃了吗?
⑥当然,最好是不吃。如果实在忍不住色美味香的辣条的诱惑,可以吃,但是食用量不能大,更要注意正确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正规超市售卖的食品相对会比较放心,因为正规超市在采购时会进行认真审查,包括食品的出厂检验合格证及保质期等,因而相对靠谱。另外,还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辣条行业也产生了一些知名大型企业,这些厂家生产的辣条安全性比较有保障,至少在添加剂的使用上会执行国家相关标准,不会乱加,而且生产环境条件及生产过程质量管理都有一定规范。从安全角度来说,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辣条,可以偶尔食用;但从营养角度而言,辣条的营养单一,营养价值低,是高油高盐食品,并不是健康食物的选择。
﹣﹣摘自《食经》2019年第4期,选文有较大改动
(1)选文第③段中为什么说常吃辣条会严重危害青少年?请简要回答。
(2)作者为什么会说不正规生产的辣条更可怕?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3)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填一种说明方法)
①为让辣条的色彩变得诱人,只靠辣椒粉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着色剂来帮忙,如添加胭脂红等。
②很多小包装的辣条一般售价便宜,以5毛、1元居多。
(4)如果你的同学王小红非常喜欢吃辣条,读了本文之后,你会给她哪些建议?
【分析】这篇说明文,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以从中获得生活常识。文章开头介绍了辣条的原料和做法,然后从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正规生产等方面对其危害进行了说明。最后就辣条的食用问题提出了建议:最好不吃,如果吃的话要注意食用量和正确选择。
【解答】(1)本题考查文段信息的提取与概括。第③段中,对常吃辣条会严重危害青少年进行了说明,主要原因有:辣条中含有食品添加剂,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会增加各脏器负担,使脏器功能受损;辣条中的钠盐含量高,吃多了会造成钠盐摄入过量,容易患上高血压之类成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形成不良生活习惯;辣条中含有的大量辣椒粉还会强烈刺激口腔粘膜及胃肠道,容易引起消化器官疾病。把这三个方面的句子进行压缩提炼,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为本题答案。
(2)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第④段开头说:“更可怕的是,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不正规生产的辣条。”然后从辣条生产商所用油脂的品质、超量使用着色剂、生产环境难以达到要求等三个进行了说明。概括本段中的这三个方面带来的危害,即为本题答案。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①“为让辣条的色彩变得诱人,只靠辣椒粉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着色剂来帮忙,如添加胭脂红等。”这个句子中的“如添加胭脂红等”是为了说明前面的“……这就需要着色剂来帮忙”,这是举例说明。②“很多小包装的辣条一般售价便宜,以5毛、1元居多。”句中的“5毛”“1元”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运用能力。文章的最后一段,对怎样食用辣条提出了三条建议,提取关键词为:最好是不吃,或者是少吃;选择正规超市售卖的食品相对会比较放心;还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因此,把这三条给同学做建议即可。
答案:
(1)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会使青少年脏器功能受损;钠盐摄入过量,容易患上成年人疾病,并形成不良生活习惯;大量的辣椒粉会引起消化器官疾病。
(2)生产商所用由脂的品质没有保障,食用这种辣条会增加患癌几率;超标使用添加剂会危害人体健康;生产环境不达标,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3)①举例子
②列数字
(4)尽量少吃或不吃辣条;吃辣条要到正规超市去买;要买正规厂家生产的辣条来吃。
【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比作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0.(14分)阅读(父与子),回答下列各题。
父与子
程习武
①一家人靠采药度日,父亲天天都要爬山去采药。
②山大,山险,父亲风中雨中一日日爬,爬过了大半辈子。
③儿子一天天大起来,父亲让儿子也爬山。父亲不让儿子单独爬,儿子的双手白白嫩嫩,还没有被风雨山石磨过。父亲带儿子爬。
④父亲拿一根绳子,一头拴了儿子,一头拴了自己,父亲在前面爬,儿子在后面爬。第一次爬山的时候,站在悬崖下面,父亲问儿子,你腰里的刀干什么用的?儿子说,到山上挖药用的。父亲说,还有呢?儿子看看前面的悬崖,看看悬崖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又瞪大眼睛看父亲。良久,摇摇头。父亲说,以后你会知道的。
⑤一日日爬山,父子,风中雨中。
⑥一日,父子俩看见绝壁上一大片草成坟状隆起,严严密密形成了一个包围圈。是参,是百年老参。
⑦父子俩奋力向上爬。父亲爬在上面,儿子爬在下面。没有路,只有陡峭的石壁,几乎无处可着手足。父子俩一点点往上艰难地移动,父亲抓住了一棵荆棘,离那棵参只有一步之遥了。突然,父亲感觉系在腰间的绳子猛地向下一坠,抓住荆棘的手几乎要脱开。紧接着传来儿子的惊呼。父亲低头看,儿子已经离开了石壁,被绳子吊着腰在半空里悠荡。
⑧儿子的喊声惊惧而又慌乱。儿子喊,父亲,救我呀!儿子的喊声在莽莽苍苍的山间传过去又传过来,传过来又传过去,久久不散。
⑨父亲不吭声,父亲只是奋力往上爬。父亲要攀住那棵荆棘。这时候父亲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老了。年轻的时候,做这样的事情并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可眼下不行了。他感觉到自己的十根手指似乎在一点一点地松下去,松下去。可是不能松,父亲对自己说,下面有那根紧绷的绳子呀!父亲什么都不顾,他只是向上,向上。后来他的胳膊攀上去了,再后来,他的整个身子都攀上去了。攀上去的父亲又一点点地把儿子拉了上去。
⑩在攀上去的过程中,父亲的腰被别在腰上的刀硌了,但父亲没有感觉到。
⑪这一次的爬山使父亲大病了一场,然后父亲就明显衰老了。
⑫衰老了的父亲仍然要坚持爬山。仍然是一根绳子,一头拴了父亲,一头拴了儿子。不过,父亲和儿子换了位置,儿子在上面爬,父亲在下面爬。
⑬儿子说父亲老了,不让父亲爬。父亲却坚持要爬,父亲不放心儿子。
⑭站在山脚下,父亲对儿子说,你该知道刀还能干什么用了。儿子瞪大眼睛看父亲,但父亲没有说。
⑮一日又一日,风中雨中。
⑯一日,父子俩又在一面绝壁上看见一棵很大的山参。父子俩奋力向上爬。在儿子快要爬近山参的时候,爬在下面的父亲的手松了,父亲离开了绝壁,在半空里悠悠荡荡。抓住一丛荆棘的儿子感觉到父亲很重,很重。很重很重的父亲就要把他拉着坠下山谷了。儿子很惊恐地大声喊,天啊,怎么办呀?父亲不吭声,只是从腰间抽出那打刀,朝绳子砍去。刀很锋利,一刀就把绳子砍断了。
⑰父亲随之就朝山谷里坠下去。父亲的身子刚刚接触山岩,便有很长的一截绳子也坠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绳子在父亲的身上颤颤地抖,似一条长蛇。绳子两端的刀痕都是齐刷刷的,刀快极了。
⑱父亲在落地前看到了他眼前的那段绳子,他欣慰地笑着闭上了眼睛。
﹣﹣摘自《实用文摘》2019年4月(上),选文有改动
(1)从全文内容来看,父亲与儿子腰里的刀都有哪些用途?
(2)选文第⑨段中为什么要强调父亲“年轻的时候做这样的事情并不需要费多力气”?
(3)选文第⑫段中,父亲爬山的时候为什么跟儿子换了位置?
(4)选文第⑰段中画横线的“刀快极了”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5)在文章的结尾,父亲闭上眼睛的时候为什么是欣慰地笑着的?
【分析】本文写父亲带着逐渐长大的儿子爬山采药,一日发生意外,后面的儿子离开了石壁,被绳子吊着腰在半空里悠荡,父亲用尽全力,爬上山崖,拉上儿子。此后爬山时,儿子在上面爬,父亲在下面爬,一日又发生意外,父亲离开了绝壁,危急时刻,父亲果断用刀砍断绳子保全儿子,落地时发现儿子也果断砍断了绳子。
【解答】(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父亲问儿子,你腰里的刀干什么用的?儿子说,到山上挖药用的”可得出:到山上挖药。由“父亲不吭声,只是从腰间抽出那打刀,朝绳子砍去。刀很锋利,一刀就把绳子砍断了”可得出:遇到危险的时候砍断面前的绳子,以免连累亲人。由“父亲的身子刚刚接触山岩,便有很长的一截绳子也坠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可得出:遇到危险的时候砍断身后的绳子以保全自己。可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可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的角度来考虑。“年轻的时候,做这样的事情并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可眼下不行了”表现了父亲现在年老体衰,可即使这样,“父亲什么都不顾,他只是向上,向上。后来他的胳膊攀上去了,再后来,他的整个身子都攀上去了”,可见父爱之伟大。父亲的做法与下文“父亲的身子刚刚接触山岩,便有很长的一截绳子也坠下来”,即儿子果断砍断绳子保全自己形成对比,表现了儿子的无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可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由“这一次的爬山使父亲大病了一场,然后父亲就明显衰老了”、“父亲却坚持要爬,父亲不放心儿子”、“父亲对儿子说,你该知道刀还能干什么用了”可知,父亲衰老,已没有力气爬在前面,同时又关心儿子,所以坚持跟爬,并且父亲对儿子说应该知道刀的用处了,是已做好如果出现意外就牺牲自己的准备了。
(4)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此题既要理解其表面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刀快极了”表面是说刀很锋利;父亲果断砍断绳子,表现了父亲为儿子甘愿牺牲自己;儿子果断砍断绳子,表现了儿子为保护自己而放弃父亲生命的无情。可据此回答。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要结合人物的思想感情来理解。由“儿子说,到山上挖药用的。父亲说,还有呢?”、“父亲对儿子说,你该知道刀还能干什么用了”等语句可知,父亲提醒儿子要意识到刀在关键时刻用于自保。“父亲在落地前看到了他眼前的那段绳子”,由此可见,父亲知道儿子懂得了刀的另外用途;并且儿子不再像以前遇到困难时“喊声惊惧而又慌乱”了,而是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了。再由父亲已砍断绳子,知道儿子安全了,这些原因使“他欣慰地笑着闭上了眼睛”。
答案:
(1)到山上挖药;遇到危险的时候砍断面前的绳子,以免连累亲人;遇到危险的时候砍断身后的绳子以保全自己。
(2)表现出父亲目前已经年老体衰的特点,但为了救儿子依然在努力攀爬,后文儿子挥刀砍断绳子形成对比,凸显出儿子的冷酷无情。
(3)因为父亲已经老了,再遇到危险已经无力搭救儿子了,同时也说明父亲已经做好了牺牲自我的准备。
(4)表面上写的是刀本身的锋利;实则写出父亲为儿子牺牲自我的决绝;也写出了儿子为保护自己而放弃父亲生命的毫不犹豫。
(5)自己已经砍断了绳子,儿子已经安全了;儿子终于懂得了刀的另外用途,可以自救了;遇到危险时儿子不再只是惊恐的呼喊,而是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了。
【点评】理解语句的途径:
1.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3.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5.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
6.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
7.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8.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
11.(11分)阅读《亲密有间恰恰好》,回答下列各题。
亲密有间恰恰好
王纯
①有个词叫“亲密无间”,很多人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最佳境界:彼此亲昵,互相依赖,完全没有距离。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
②对身边的任何人都要保持距离:领导、朋友、亲人,甚至包括爱人,都要留有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越近越好,近到一定程度反而会造成麻烦,徒增烦恼。很多事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里面也有月满则亏的道理,把握其中的度很重要。
③《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子游说的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看起来很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④如果你与领导亲密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心无戒备,甚至会由着自己的性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对领导就会缺乏应有的尊重。但领导毕竟是领导,如果你“没大没小”,让他觉得自己少了威严,他自然会心生不快。
⑤朋友之间是平等的,但毕竟有一些利益关系在里面,如果太过亲密,很容易伤人伤己。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桃园结义”,或者曾经为朋友两肋插刀,结果却因为一些小事,突然间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因为朋友之间太亲密了,就会说话做事无所顾忌,甚至把对方看成另一个自己,但两个人毕竟是两种思想,发生冲突时,很容易彼此怨恨。人还有一种心理:不会和不相干的陌生人计较,却更容易和最亲的人计较。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也是亲密有间的。
⑥与亲人、爱人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产生一些琐碎的摩擦。给对方留些空间,也给自己留一点余地。彼此依赖,但不要成为对方的羁绊,这样才会和谐美满。有很多夫妻,原来爱得如胶似漆,但情深不寿,因为太亲密,总想把对方牢牢地束缚在身边,结果却让对方产生了想逃脱的心理。夫妻之间也应该亲密有间,有自己的空间,才能有自己的个性,爱情才会长久。
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像烤火,一定的距离之内,能给人温暖;但离得太近,会被烧伤。
⑧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智慧,太远了会让人感到冷淡缺乏温情,太近了没有距离会给人逼仄压抑之感。所以,与人交往除了付出真诚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之外,更要懂得尊重对方,给别人,也给自己留一个空间。
⑨掌握好与别人的距离,不远不近,不浓不淡,彼此的关系就会和谐长久。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8期,选文略有改动。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填一种论证方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像烤火,一定的距离之内,能给人温暖;但离得太近,会被烧伤。
(3)从选文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我们应怎样做才能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尺度?
(4)子游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回答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然后依次论述了为什么要与领导保持距离,为什么要与朋友保持距离,为什么要与亲人保持距离。末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解答】(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示判断的话,不可能是疑问句。一般会在题目,文首或是文末提出或总结得出。根据首段中的“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可知本文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细读本句可知,这句话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作是烤火,这是比喻论证。同时,又把“一定距离内”和“离得太近”这两种情况做了比较,这是对比论证。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八段中的“所以,与人交往除了付出真诚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之外,更要懂得尊重对方,给别人,也给自己留一个空间”可提炼作答。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四段中的“对领导就会缺乏应有的尊重”,第五段中的“因为朋友之间太亲密了,就会说话做事无所顾忌”“不会和不相干的陌生人计较,却更容易和最亲的人计较”可提炼作答。
答案:
(1)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
(2)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3)付出真诚来拉近彼此的距离;更要慬得尊重对方,给双方留一个空间。
(4)与领导过于亲密,就会对领导缺乏应有的尊重,导致领导心生不快而指责你;与朋友太过亲密,就会说话做事无所顾忌,而人们往往容易与最亲密的人计较,导致彼此发生冲突时因怨恨而疏远。
【点评】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人物+事件)证明了…(如有分论点,写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
2、道理论证: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文章说服力。
3、引用论证: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答题格式: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4、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三、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12.(50分)命题作文。
《诗经•大雅》中有一句著名的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人们往往都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得到很好的结局。其实我们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开始时往往热情高涨,但随着时光流逝,激情开始降温,最后往往是不了了之或是草草收场。这句诗也在警示我们:只有我们一直坚持当初的信念,最后才能取得成功。
请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分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文题非常富有时代感。“初心”,指做某件事的初衷或人们最初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人的“初心”可能会渐渐模糊乃至消逝,这也就是人们告诫自己“不忘初心”的根本原因。人类失去“初心”,便是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失去了最初的方向。如何理解“坚守初心”,怎样做到“坚守初心”,值得我们好好地分析讨论。首先,“坚守初心”的内核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在坚守“初心”的同时,更需要有一种创新精神,让我们的“初心”始终与时代合拍,体现着人类最美好的愿景。所以,“不忘初心”就是坚守理想,坚持真理,又富有创新精神。其次,“坚守初心”就是要做到在任何处境中、任何条件下都能坚守自己的理想,筑牢自己的信念,相信国家,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坚守初心”就是毫不动摇,满怀自信,对信仰忠贞不渝。再次,“坚守初心”绝不仅仅是一件“信念”上的事,更是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让“初心”变为现实需要的不是扯着嗓子“喊”,而是撸起袖子“干”。从国家层面看,只有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从个人层面看,只有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不忘初心”就是锁定目标,付诸行动,将理想变为现实。综上所述,“坚守初心”就是中国人民坚守与创新的结合、理想与行动的双飞!只要从这个角度切入写作,都是符合题意的。
这个题目范围很大,可以化大为小,从小的角度切入,叙述自己或他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坚持做某件事的故事,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论证“坚守初心”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解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前几日和朋友慕名去一家老字号拉面馆吃面,面馆生意极为火爆,顶着烈日排了大半个小时的队才轮到了我们。坐下后,左等右等也没见到拉面的影子。朋友连催几次,伙计也只是赔笑道歉,一个劲儿劝我们再等等。听到这儿,我顿时恼火起来,冲到后厨打算亲自“过问”拉面师傅,可钻到那儿一看,我却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面团被师傅高高抛起,而后摔打在案板上,发出浑厚的声响。重复的动作在拉面师傅手中做得一丝不苟,眼随面动,神态自若,手指在面间穿插,似在穿针引线绣一件珍品。动作有条不紊,但又让人看得有点儿眼花缭乱,不知道这面是如何拉出来的,真不亚于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看到这儿,我心中的怒火顿时烟消云散,不由得对拉面师傅产生了几分敬意。
在当今这个以快为基准的年代里,像拉面师傅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如一地对待自己工作的人着实不多了。此刻,我也终于明白为何这家老字号面馆能够屹立不倒,为何人们甘愿在炎炎烈日下苦等一碗拉面了。这不仅是几代人手艺的传承,对基业的坚守,更是对初心的执着追求。
我又不禁想起陈建斌。在第五十一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上,陈建斌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勺子》获得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等重量级奖项和最佳剧情片、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提名。他的名字被一次次地提及,有媒体戏言称是陈建斌承包了此次金马奖。人们看到的是奖杯和荣誉,却忽视了陈建斌追了十五年之久的导演梦,忽视了他耗费五六个月之久改编剧本的认真,忽视了他为保证影片质量一人分饰三角连轴转的敬业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陈建斌对自己初心的坚持,对导演梦的执着。正是这份坚持与执着,《一个勺子》才赢得了电影界的一致认可。
每个人成功的秘诀都不一样,但这其中人们对初心的坚持与执着是必不可少的。红尘中的我们,如果此刻无法踏上征途,那么至少将我们的初心好好珍藏,不让它因岁月的冲刷而斑驳失色。静静等候时机来的那一刻,用一种温暖睿智的气质,抚慰自己的心。
勿忘初心,让我们得以在浮世喧嚣中坚守自我;勿忘初心,让我们得以拥有最纯真灿烂的梦想,以一种简单的情怀拥有精致的人生!
【点评】初心最是可贵,只有始终记得初心、坚持初心,才能让自己在俗世中保持自己的本真,坚定自己的目标,迈向理想的彼岸。文章没有过多的说理,仅用了拉面馆师傅和陈建斌两个例子来说明初心的重要,却让人信服。希望同学们也能记得自己的初心,坚定地为着目标奋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3.给材料作文。
《列子》中有一个著名的“杨布打狗”的故事:一天,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因为遇到了大雨,他便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主人,就冲他狂吠。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这时,杨布的哥哥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像它这样做的。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时是白色的而回来就变成了黑色的,你怎能不为此而感到奇怪呢?”
上面的故事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些道理: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遇事要多从自身找原因,不能一味苛责别人……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分析】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材料叙述完故事后,总结了一些道理:(1)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2)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3)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4)遇事要多从自身找原因,不能一味苛责别人……这四个角度,为我们指明了写作立意方向。可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中心论点,写一篇议论文;或以其中之一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
【解答】
学会换位思考
杨布,战国时期魏国人,思想家杨朱的弟弟。
有一天,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衣服出门。突然天下起了雨,杨布怕弄脏白衣服,脱下白衣服,换上一件黑衣服回家。但是,他家的狗并不知情,远远地看见一个黑衣人闯进家门,迎上前去狂吠起来。杨布大怒,心想:“主人出趟门,你就不认识了,这还了得!”他操起木棒就要打狗,哥哥杨朱正好路过,将杨布拦下,说道:“你还是别打狗了,假如换成是你,狗出门时一身白,回来时一身黑,你难道不奇怪吗?”杨布听哥哥说得在理,将木棒放了下来;狗也终于认出主人,不再汪汪大叫,使劲地蹭着杨布的大腿,似乎在请求原谅。
杨朱劝弟弟杨布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按照常理,人如果穿白衣服出去,自然应该穿白衣服回来;穿黑衣服出去,自然应该穿黑衣服回来。狗并不知道主人会穿白衣服出去而穿黑衣服回来,杨布从白衣人变成黑衣人,这超出了狗的理解能力,于是将杨布当作陌生人了。
杨布觉得:自家的狗认识自己当属天经地义。现在,自己不过出了趟门,回到家,狗竟然连主人都不认识了,这不是很反常吗?实际上,杨布忘了自己已经更换衣服,而且,人是人,狗是狗,二者本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求狗像人一样思考问题,当然是“强狗所难”了。
对于别人的小过失,我们是大动肝火,还是善于自省呢?这其实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许多矛盾冲突不过是很小的认识问题。人的立场、角度、背景、阅历、人生观不同,认识也千差万别。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人发生冲突时,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情绪、观点和行为,勇于反省自己,从自身查找原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使矛盾与争执消灭于无形之中。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去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体察自身,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点评】这篇文章,紧扣材料的故事进行分析,以“学会换位思考”为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文章以一事一议的结构模式,论证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