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唐贞观年间,诏颜师古、孔颖达、王恭等撰《五经正义》。唐科举有明法科,永徽四年编成《唐律疏议》。唐明算科,试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夏侯阳算经等。武则天朝开武举。玄宗开道举。《开成石经》始刻于唐太和七年(834)十二月,有周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种,计650252字。
八股文是文体形式,《明史·选举志》:“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袁中道《成元岳文序》:“时文虽云小技,要亦有抒自性灵、不由闻见者。”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