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基础不牢固,学再多知识,做再多题也没用。
2.做完题目一定要认真总结。思考这道题考的知识点是什么?以后再遇到相似的题目就会很轻松的解决。
3.举一反三。要尽可能掌握题型的多种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发散思维,培养自己的分析习惯。从而找出优解和答案。
4.分析各章节的内容,使之互相联系。要将所学知识贯穿在一起,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能帮助我们系统深刻的理解知识体系和内容。
5.利用口诀将相近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搞清楚它们的相同点,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关注重点题型。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会有几个重点题型。只要掌握重点题型的解题方法,就能把握这一章节内容的十之八九。
1、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坐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而是要运用现在正做着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要把自己做过的每道题加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久天长,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的科学的网络系统。
2、错题本
说到错题本不少同学都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好,不需要错题本就能记住,这是一种“错觉”,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等到题目增多,学习内容加深,这时就会发现自己力不从心了。错题本能够随时记录自己的知识短板,帮助强化知识体系,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有很多学霸都是因为积极使用了错题本,而考取了高分。
3、夯实基础,学会思考
数学中考试题中,基础分值占的最多。因此,初三数学复习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4、双基训练
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以及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技能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已经程式化了的动作,初中数学基本技能包括运算技能、画图技能、运用数字语言的技能、推理论证的技能等。只有扎实地掌握“双基”,才能灵活应用、深入探索,不断创新。
1.主动预习
预习是对即将所学课程知识进行大致了解,方便在听课时轻松跟上老师的教课节凑。
这样做不仅让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听课,还加强了听课效果,提升学习效率。对下一课所学知识,如:课文、定律、公式等内容,进行大致有层次的了解。
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将关联的旧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并尝试将新旧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串联。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及理解吃力的地方,对于那些似曾相识的知识要格外留意。通过前期对课文、定理、公式的了解后,可尝试解答一下课后习题。
对于比较难解的问题可以记录或标记下来,待课上向老师请教。在老师解答时要讲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老师讲解的思路进行对比。
2.主动思考
大部分同学在上课听课的过程中,只是机械的听,不能够主动的思考,这样考试的时候,面对题目,会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
主要原因还是在上课时候不思考。除了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多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定义,这种做题思路的好处是什么,这样主动去思考,不仅能让我们更加认真的上课,也能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3.善于总结规律
数学是一门通过思考,化繁为简,掌握规律的学科,解答数学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
(1)本题的考点是什么?
(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础知识?
(3)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
(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技巧?
(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6)是否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它们在解法、思路和突破点上有哪些异同?
(7)本题有几种解法?最好最快的是那种?那种解法是运用特殊技巧?总结一下哪些情况下采用?
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来训练思维能力。孩子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