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市舶司作为中国古代的外贸机关,见证了中国宋、元、明三朝的海上贸易之繁荣。昔日的古港雄风已经不在,现存的市舶司遗址上还是可以窥见中国历经千余年的外贸史。
市舶司负责对外(海上)贸易之事。唐时对外开放,外商来货贸易,广州等城市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国家在此设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节度使兼任。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末逐渐萎缩。清时设海关而废市舶司。其职掌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抽解、贸易诸事。
市舶司是在北宋开宝四年(971年)设立的。这一机构最初设立于广州,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市舶司逐渐扩展到其他港口城市,如杭州、明州(今属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属青岛胶州)等地。市舶司的主要职责包括管理海外贸易,发放出海许可证,监督贸易活动,以及实施抽分制度等,以确保国家对外贸易的税收和安全。
市舶司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古代泉州海上商贸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同时也是泉州港繁荣的历史见证之一,为研究泉州地区古代商贸管理制度和泉州海洋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市舶司,作为宋代国家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立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规范了海外贸易,促进了泉州进出口贸易的繁荣,还推动了造船业、纺织业、制瓷业等各行各业的兴盛发展。
市舶司的基本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海关,承担着发放商贸许可证、查验商船、征收关税、代表官方采购舶货、储存或出售征得的货品、转运货品或货币至都城、接待外国使节等职责。
此外,市舶司遗址作为福建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水门社区,其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八卦沟,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遗址内不仅有附属文物水仙宫,还有水门水关和南薰门水关,以宣泄水流及启闭舟楫的出入,是研究泉州地区古代商贸管理制度和泉州海洋贸易的重要史料。市舶司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宋元时期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直观的物证,展现了当时泉州作为一个重要贸易港口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