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
《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
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小说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讲的是书生张生(君瑞)与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该剧文辞华丽、故事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人物传神,堪称绝世经典,并有“花间美人”的雅称。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字子文,号华阳,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元代著名文学家,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王实甫生于约公元1260年,出生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王实甫自幼聪明过人,喜欢读书写字。在家人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先后进入当地的私塾和县学,师从一些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学习经史子集,勤奋好学,学问突飞猛进。
年纪渐长,越发喜欢看书,他的文才也逐渐显露,所写文章富丽动人,诗词歌赋出类拔萃,他还精通音律。
王实甫在十六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一开始是一个小县吏,王实甫勤政爱民,鼓励农业生产,兴办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后来担任多个职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勤勉尽责,以自己的才华和勤奋深受上级的赏识与信任。被提拔成为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王实甫在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的时候,正直敢言,结果遭到朝中权臣的忌恨。他感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在40岁时辞官归隐。
迷惘和失望之中王实甫闯荡到元大都,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王京书会”,和当时有些文人讨论杂剧创作问题。
他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行院之间,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沉醉在元杂剧的创作之中,乐此不疲。让自己的父母和儿子无可奈何。
王实甫的儿子王纪也是一位朝廷高官,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