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写了荷、菊、橙、橘这四种景物。作者通过“菊尽”、“荷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告诉好友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然后又通过“橙黄“、“橋绿”表达出秋景的美好,用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做人应该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一句“荷尽菊残”,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象,荷花凋谢了,菊花也开始枯萎。这其实就是比喻刘景文当时所处的困境,他可能遇到了挫折,感觉自己像枯萎的荷花和菊花一样,失去了生机。
第二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苏轼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他用红红的枫叶来比喻刘景文,即使在寒冬腊月,依然保持着鲜艳的色彩,这其实是在告诉刘景文,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打倒。
第三句“山间之松,负雪傲霜”,继续用松树来鼓励刘景文,即使面对冰雪的考验,依然挺拔坚韧,这其实是在告诉刘景文,要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挑战。
最后一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则进一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苏轼用橙子和橘子来比喻刘景文,即使到了冬天,依然可以保持鲜艳的色彩,这其实是在告诉刘景文,困难只是暂时的,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保持乐观向上,终会迎来美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苏轼在这首诗中,用“荷尽菊残”和“橙黄橘绿”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和支持,希望他能从困境中走出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最终获得成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