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
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阳明心学产生后,其影响巨大,不仅在朝廷大臣、学者士大夫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贩夫走卒中也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中下层民众中,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推动了儒学平民化运动,对官学即朱子学构成了冲击,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尽管明亡后阳明心学受到打压,但曾国藩等人物一生崇拜并效法阳明,显示了阳明心学持久的影响力。
对明朝中后期社会的影响: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明朝中后期风靡一时,影响了后世。它的学说贯穿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开启了近代思想的开端。
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阳明心学对于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解决人们的一些思想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对年轻人如何立志和“事上磨练”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此外,阳明心学还影响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近代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