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一共分为9个等级,具体划分如下: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的直接危害
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交通、通信中断,生命线工程设施(如水电、燃气等)受损。
地面破坏:地震会引起地面的裂缝和变形,导致地面塌陷和喷水冒砂等现象。
自然物的破坏:地震还会引发山崩、滑坡等自然灾害,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地震的次生灾害
火灾:地震可能破坏燃气管道、电力线路等设施,导致火灾的发生。
水灾:地震可能导致大坝溃决,引发水灾。
有毒物质泄漏:地震可能引发危险品泄漏,造成环境污染。
海啸:海底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地震的社会影响
生活影响:地震会导致房屋破坏,人们失去住所,被迫住在临时帐篷和简陋的棚舍;物资供应困难,生命线系统瘫痪,停电、停水、交通和通讯中断,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经济影响:地震会导致工资降低、就业困难、生产下降等一系列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社会安定影响:地震后社会安定问题突出,可能出现抢购、哄抢等混乱现象,甚至引发人口逃亡。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