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它位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
青藏高原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羌塘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部分。高原上的山脉包括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等,其中珠穆朗玛峰是青藏高原上的最高峰,海拔8848.86米。
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寒。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由于其高海拔地理位置,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最暖月的平均温度也不足10℃。这种气候条件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的独特性,植被多为天然草原,冻土广布。此外,青藏高原的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拥有许多著名的湖泊,如青海湖和纳木措。
青藏高原的地形复杂,包括羌塘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部分。这里耸立着许多世界著名的山脉和高峰,如珠穆朗玛峰,其主峰海拔8848.8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之一。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地势的极大隆起及其能产生的强烈热力、动力作用,以及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
青藏高原不仅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而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独特,拥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生物群落,是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地区。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高原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
高原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