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可以带孩子参观各种展览、体验各种活动,让孩子尝试不同的领域和事物,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制定目标: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帮助他们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鼓励他们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奋斗。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培养自信: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困难和挑战,从而培养自信心。当孩子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提供帮助:如果孩子遇到了困难或挑战,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可以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规划时间和管理精力。
1、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青少年时代的主旋律是反抗叛逆的,反抗叛逆的目的是求“真”。“真实”意味着“我忠诚于我自己”的需要。作为父母,我们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哪怕只是个小小的爱好,我们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尊重孩子,意味着不再围绕着大人的想法和感觉转,而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父母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尝试新的事物,去花时间钻研自己的喜欢的事物,而不是父母喜欢的东西,孩子才有可能对这件事产生内驱力,而不是选择去躺平。
2、对孩子进行正确评价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家长的评价还是要以正面为主。孩子的言行值得表扬时,我们要表扬那些通过孩子努力可以改变的具体地点,比如可以把“聪明”换成“观察细心”、“从独特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漂亮”变成“穿着得体”、“大方有礼貌”、“姿态挺拔端正”等,可以把“运气好”变成“心态乐观积极”。
表扬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孩子通过努力让自己拥有一些好的品质和习惯。长期的坚定的正强化可以让人更积极乐观,更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对于想要躺平的孩子更有帮助。
1、心理逃避压力和困难: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时,有些孩子可能会选择躺平作为一种心理逃避方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和责任相对较少,或者家长对他们的保护和溺爱过于严重,导致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习得性无助:当孩子在经历连续的失败或挫折,并且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时,可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结果都无法改变。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选择躺平,放弃尝试和努力。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有些家长可能对孩子有过度或不合理的期望,导致孩子感到无法满足家长的期望,从而选择放弃。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从而产生躺平的想法。
4、自我保护机制:有时候,孩子选择躺平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他们感到过度焦虑、压抑或无法处理负面情绪时,可能会通过躺平来缓解内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