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为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因父亲在赵国做人质,故生于赵都邯郸。秦庄襄王成为秦国太子后,嬴政被放回秦国。前247年,嬴政继承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叛乱,并铲除权臣吕不韦,开始亲政,起用李斯、尉缭等客卿。自前230年起,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
前221年,嬴政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被称为“始皇帝”。政治上,嬴政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社会文化上,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各地的道路,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军事上,北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前210年,嬴政驾崩于沙丘平台,享年五十岁,葬于骊山秦始皇陵。死后由胡亥继位,翌年就爆发了埋葬秦朝的秦末农民战争。
灵渠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政体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
万里长城
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期作为国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连接了燕、赵、秦等国的北部城墙。此工程耗时约10年,动用了30万民工,由大将蒙恬指挥。长城不仅保护了中华农业文明,还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初衷是为了自己的统治,但客观上,他为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文明做出了巨大的投资。
反击匈奴
秦始皇在反击匈奴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功绩。他派遣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成功地从匈奴手中夺取了河套地区,这一战略地带对于防御匈奴的南下侵扰具有关键意义。为了巩固这一地区,秦政府还迁徙了大量内地人民进行耕田和戍守。此外,秦始皇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进一步加强了对匈奴的防御能力。这些措施有效地阻止了匈奴对中原地区的进一步侵扰,确保了北方边境的安全。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功绩与过失并存,评价他需要全面而客观。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改革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也是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他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局面,统一了六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政治上,他建立了皇帝制度,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社会文化上,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各地的道路,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军事上,北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然而,秦始皇的统治也充满了争议。他的过失主要体现在对百姓的残酷暴虐上。他施行急政,不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向老百姓征发徭役,增收赋税,使赋役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人民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此外,他对人民防范过严,对犯人用刑太重,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气氛。他还焚书坑儒,迷信神仙,影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