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飘渺不定,无根无基,常在天空中遮蔽人们的视线。在诗中,它被用来比喻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碍。这些困难和阻碍,如同一团团浮云,可能会遮蔽我们的目标,让我们迷失方向,甚至让我们放弃前进。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翻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描写了山塔之高。“寻”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鸡鸣日升”用了晋代郭璞《玄中记》中的典故,当太阳升起照到大树上的时候,天鸡就开始啼鸣,天下的雄鸡也随之和鸣。
通常情况下,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听到鸡鸣时是看不到日升的,而王安石写的却是“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站在塔上听到鸡鸣就能看到日出,他的用意是形容山塔极高;并且好像“日升”是“鸡鸣”呼唤出来的,显得更有气势,景象壮丽,朝气蓬勃。
后两句借景抒怀,深含哲理。“浮云”的意象在古诗文中的含义比较多,这里泛指困难、障碍等等。不害怕浮云遮挡视线,自然是因为已经身处塔的最高层,表达了不怕艰难险阻、奋勇前进的精神,抒发了志存高远、积极有为的远大抱负。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他生活在北宋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21岁考中进士步入官场,主政地方近30年,曾两次担任宰相,又两次被罢免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