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矛盾的加剧、军事和防御的不足、经济和政治的腐败以及统治者的错误决策。
首先,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的政权危机和皇权的衰弱,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导致的党争,以及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差距加大,都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此外,后期的人民起义和军力的消耗也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其次,军事和防御的不足也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北宋在与辽国、西夏和金国的战争中屡遭失败,尤其是靖康之变中,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北宋的军队腐败和战斗力差,加上缺乏适合养马的河套草原,导致其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非常吃亏。
此外,经济和政治的腐败也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北宋实行“重文抑武”政策,限制了军队的进攻和应变能力。同时,统治者的腐败和奢靡生活导致国家财政枯竭,最终无法支撑国家的运行。北宋实行强中央弱地方的政策,导致地方无力抵抗外敌入侵。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咸平三年(1000年)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