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过度关注外在形象。原本不拘小节的孩子,突然变得每天在镜子前流连许久,频繁整理头发,对穿着打扮格外讲究。男生开始注重鞋子是否够潮、发型够不够帅气;女生则热衷于挑选精致的发饰、搭配时尚的衣服,甚至偷偷使用化妆品。这背后是他们性别意识的觉醒,渴望凭借出众外表吸引异性目光,在心仪对象面前展现独特魅力。
其二,学习状态明显波动。成绩偶尔起伏本属正常,但有早恋倾向的孩子,成绩往往呈现持续下滑态势。课堂上,他们眼神游离、思绪纷飞,老师讲的重点全然听不进去;课后,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专注于作业与复习,而是把大量时间花在和某个异性聊天、传纸条上,学习的专注度和热情被恋爱中的小心思所分散,学业自然亮起红灯。
其三,社交模式悄然改变。以往热衷于和一群小伙伴玩耍打闹的孩子,渐渐疏远了同性好友,转而与固定的异性频繁单独相处。课间休息时,总能看到他们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分享生活点滴;放学后,还会煲电话粥、线上聊天至深夜。
在他们心中,彼此的日常琐事变得无比重要,甚至超过了与家人、老友的交流,沉浸在二人的小世界里难以自拔。
家长和老师若发现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应及时、智慧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青春期的情感萌动,专注成长之路。
当发现初中生有早恋倾向时,家长和老师需冷静且智慧地应对。
家长层面,要营造开放沟通氛围,以平等姿态与孩子交流,在饭后散步时,自然地开启话题:“妈妈发现你最近和某某同学走得很近,能和我聊聊吗?”倾听孩子内心想法,不急于评判指责,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才会袒露心声。
强化亲子陪伴,周末一起运动、观影、参观博物馆,填补孩子情感空缺,使其不过分依赖同龄人给予的温暖。同时,明确家庭价值观,讲述恋爱与成长、责任的关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恋爱观。
老师这边,要敏锐捕捉学生早恋信号,课堂上多留意互动情况、课后观察社交动态。发现后,私下找学生谈心,以自身青春期经历为切入点,拉近与学生距离,循循善诱:“老师知道你们相互欣赏,但现在学业为重,怎样平衡好呢?”引导学生将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
学校可开展青春期教育讲座,普及生理心理知识,包括恋爱的影响;班级设置情感信箱,鼓励学生匿名倾诉,老师及时回信答疑解惑,多方协同,助力初中生远离早恋困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