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迷恋手机且叛逆严重,着实令家长和老师头疼,不过仍有办法化解。
沟通是关键。家长要放下权威姿态,以朋友身份和孩子交谈,耐心倾听他们使用手机的缘由,是社交需求、学习辅助还是单纯娱乐,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们才愿意打开心扉,接受引导。
制定规则。和孩子一起商量手机的使用时间、场景,上学日每晚7点到8点可用,完成作业后查阅学习资料除外。违反规则,适当减少周末娱乐时间;遵守规则,给予奖励,如看一场电影。
挖掘手机正向功能。引导孩子利用手机学习知识,像线上课程、背单词软件等,还可鼓励他们制作学习短视频分享,将沉迷转化为助力。
丰富课余生活。依据孩子兴趣,陪他们打球、绘画、阅读,周末安排户外活动,让现实生活比虚拟网络更精彩。学校方面,加强教育引导,设置手机保管时段,双管齐下,助孩子走出困境。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躁动期”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堪称身心发展的“疾风骤雨”期。身体上,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如同汹涌的潮水,推动着他们快速生长发育,让他们从懵懂孩童向成熟个体蜕变。心理层面,自我意识如破土的春笋,迅猛觉醒,渴望挣脱家长的“羽翼”,独立自主地探索世界、做出决定,对自由的向往愈发强烈。
手机,在此时悄然成为他们眼中理想的“自由利器”。在虚拟世界里,他们能随心结交朋友,畅所欲言地表达想法,尽情彰显个性,仿佛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暂时摆脱现实中家长、老师的种种“束缚”。
像是在社交软件上,他们精心经营自己的形象,分享生活点滴,期待获得他人的关注与认可,从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然而,青春期的心智又恰似尚未成熟的果实,理性思考与自我控制的“藤蔓”还不够坚韧。
面对手机中光怪陆离、趣味无穷的游戏、短视频等诱惑,他们极易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不知不觉便迷失在这数字迷宫里。
(二)外界环境的“诱惑漩涡”
当今时代,网络信息如汹涌澎湃的洪流,滚滚而来,其多元性与刺激性令人目不暇接。网络游戏凭借精美的画面、跌宕起伏的剧情、激烈的竞技对抗,紧紧揪住中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虚拟战场中冲锋陷阵,欲罢不能;
短视频平台则以短短十几秒的视觉冲击,搞笑、新奇、感人的内容不断刷新感官体验,手指轻轻一划,无尽的精彩纷至沓来,吸引着他们的目光如磁石般牢牢锁定屏幕。
在校园社交圈中,手机更是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交密码”。课间休息、课后闲暇,同学们热烈讨论的是热门游戏的攻略、网络上新晋的热梗,若不参与其中,便仿佛置身于群体之外,孤独感悄然袭来。为了融入集体,跟上潮流,中学生们只能紧紧追随手机社交的步伐,在虚拟社交里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以此维系同学间的情谊,找到归属感。
而家庭环境这一“成长土壤”,有时也在无意中滋养了孩子的手机依赖。部分家长忙碌一天后,瘫倒在沙发上,只顾埋头刷手机,放松身心,忽视了与孩子的互动交流。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认为手机就是生活常态,自然而然地也将更多注意力倾注于手机之上,模仿家长沉浸在自己的手机世界里。